宋朝採用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晉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檯);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稽核與貫徹執行。
宋朝王安石變法失敗,反變法派重新掌權。
提出三省共同議事。
實際上使三省合一。
自此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基本被架空。
取而代之的是中書門下這個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的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參知政事就是副相。
北地遼朝採用的制度也是三省六部制。
之後的金、元、明三朝和宋朝一樣設的是一省六部。
直到1380年,明朝罷相,廢中書省,將權力散歸六部。
六部制才取代三省六部制。
這是為了進一步中央集權。
廢除宰相,皇帝就能把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然而事實證明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
朱洪武自己是個工作狂,他兒子明成祖朱棣就很難頂。
於是召集了一些翰林學士,作為自己的秘書,史稱內閣。
內閣原本是為了中央集權而設,是皇帝的執政工具。
後來卻發展成了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代表。
尤其是三楊輔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