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醫館的路上,楊凡想起來上次吳春華給的一張卡,自己就放在車裡,還一直都沒有去看過。自己也真的是心大。
找到附近一個自助銀行,查了一下里面的金額為兩萬。楊凡覺得有點多,去不知人家因為這病都快把人折騰壞了。如果不是他出手,還不知道會是個什麼樣子。二萬的診費又怎麼會多呢。把錢轉到了自己的銀行卡上。開著車了回醫館了。
車在門口停好,想起劉學生和上官晨都是抽菸的,拿了兩條和天下出來給他們。又把茶葉選了兩筒最好的給上官恆遠。
自己在醫館的房間還給自己留著,楊凡看了心中感動。在醫館住了一晚上,上午就準備去來星城的最後一站了。告別上官恆遠,向著師兄家趕去。
在師兄家吃了頓中飯,下午啟程回家。
到了家裡,就發現村子裡沒有前幾天熱鬧了。今天初五了,有一些人已經出去了。再過幾天,村子裡會更安靜的。
年也差不多過完了,楊凡也恢復了自己的日常練習。其餘的時間就是在家逗一下自己的小侄兒,大多數時間是在自己腦海裡複習自己所學過的知識。特別是自己記下了這麼多的醫學典籍,都需要加強複習,得融會貫通才行。
大哥他們也要上班了,初八早上,楊凡把家裡剩下的東西給他們車子裝得滿滿地,目送他們出發。家裡徹底迴歸了原來的平靜。
這天早上,楊凡帶著九月在執行完真氣後,也沒有接著練習拳腳功夫,開始在山裡到處跑了起來。
這座山很大,他們就沿著山頂的路一直向東跑。十來分鐘後,跑出了十幾裡地,到了大山的邊沿。這裡也還是山,是連著的另一座山。已經是平江縣境內了。再往前一點就是張師山了。想了想,楊凡決定到張師山去遊玩一下。
張師山海拔近千米,山腰古垣環帶,山頂廟宇軒昂。每當夕陽初收,西眺洞庭煙波浩渺,落日熔金;南望湘北農舍田園,星羅棋佈;北極鄂南江河丘陵,萬千錦繡;東覽幕阜龍盤虎伏,奇峰錯列。晨曦初露,煙浮霧靄,紫雲籠罩,氣象萬千,四顧溝壑縱橫,峰巒重疊。
張師山原叫"白雲山",是因漢相張良在此僻谷而得名。張良字子房,西漢傑出的軍事家。自幼飽讀兵書,頗知兵法,曾輔劉邦推翻秦朝立下過汗馬功勞。
相傳,張良得黃石公傳授兵書,並說"你回去讀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三年之後,你見到的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於是離去,看不見了。
張良天亮翻開書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張良認為這事很神異,於是把自己的學說四處遊說,他們都不採納。後來與沛公在陳留相遇,沛公採納他的話,最終有了功業。
十三年後,跟隨高祖退到濟北谷城山下,得到一塊黃石,張良於是像對寶貝似的建祠供奉起來。
劉邦建立漢朝後,自稱漢高祖。漢朝在張良、韓信、蕭何等忠臣良將的輔佐下,日趨強盛,但隨著政權逐步穩固,劉邦也日益奢侈腐化,他一方面剷除異姓諸侯王,另一方面又陸續分封同姓子弟,企圖藉此確保劉家天下。慢慢地對昔日共度戎馬生涯的文官武將產生排斥念頭。動輒以"莫須有"罪名治罪罷官、斬首,號稱名將、賢相的韓信、蕭何也成了劉邦的"刀下鬼"。張良負命進諫,劉邦不但不納忠言,反起加害之心,張良見劉邦難以挽救,毅然辭官出走。
張良懷著落魄的心情,深為自己懷才不遇,明珠暗投而追悔。在其師黃石公指點下且歌且行,一路尋至白雲山,既到此山,見奇峰獨秀,東有幕阜對峙,四野空曠無邊,風景秀麗,頗為仙山勝景,便在此住下了。
山頂有一廟,名叫"白雲觀",巍峨壯觀,山南腰有一洞,洞高丈餘,寬若兩丈,深度莫測。前洞有許多石几、石案之美。洞外花香鳥語,流水淙淙洞內鳳鳴龍吟,餘韻嫋嫋;四周蕙蘭吐芳,幽篁森森。
張良從此隱居於此,跟隨黃石公潛心學道。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良,將白雲山改名為"張師山","白雲觀"更名為"張良祠"。廟前有一對聯得黃石公助,熟讀兵書佐劉終成帝業;從赤松子遊,精通玄理,使君得保天年。
沒走多久,就到了張師山腳下。楊凡帶著九月開始登山。
山頂的張良祠顯得破敗了不少,牆上一片斑駁。裡面也只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獨居於此。楊凡想想自己上小學時,學校組織春遊還來過這裡。那裡候這裡還是很熱鬧的,山頂的廟裡還有一個小賣部可以買一些零食呢。才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完全不一樣了。這讓楊凡又想起了建雞山上倒塌的廟。心裡感嘆白雲蒼狗,世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