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防兩端堪比戰艦的逐日戰機,缺乏遠航能力不能跟隨艦隊行動,“孱弱”的動力系統讓它一旦進入大氣圈就要墜毀。
既不能遠行也不能落地的它,一生都在追逐著恆星的光芒,默默的飛行在軌道之上。
曾經有過逐日戰機參加登陸戰進攻方的戰例嗎?怎麼可能?
就它那低的可憐航速,能跟上哪個艦隊?誰不知道逐日戰機是空間站的保衛者、星球的“護盾”,純粹的防禦裝備。
讓逐日戰機參加登陸戰只有墜毀一個結局,那貨是進了大氣圈就得失控的飛行棺材。
“這人是不是傻啊?”
“你這是要鬧那樣?”
就算演習的要求確實很難,想用十萬資源點組建的戰鬥單位攻陷目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可你也不能就這麼自暴自棄。
這是想幹嘛?頭鐵拿逐日戰機當炸|彈去“砸”目標?
拜託好好看看規則行不行?奪旗模式是你這麼玩的嗎?
坐在略顯狹窄的駕駛艙裡,陸零顯然看不到那些質疑和懷疑的目光,他正在進行最後的準備。
別看逐日的個頭比空天運輸艦大得多,可駕駛艙卻小的可憐。
其實這很正常,火力再猛也只是“戰機”而非“戰艦”。一款軍事裝備的應用範圍越是簡單,其設計思路就越是極端。
簡而言之,逐日戰機在設計之初的構想,就是給兩名機師留下“充足”的生存空間之後,剩餘空間全都拿來“堆”攻擊和防禦能力。
動力系統?你一個搞近地防衛的要啥腳踏車?能在星球外圍巡航就夠了。
於是乎,體型諾大的逐日戰機,只有空間侷促的駕駛艙和一間可憐巴巴的休息室。比陸零那間單人宿舍還要小,配備有高低床上下鋪的雙人休息室。
星盟戰機和戰艦的劃分,往往和它們的個頭大小關係不大,倒是和配備機師的數量密切相關。簡言之,一到兩人的是戰機,超過兩人以上是戰艦。
陸零在對星盟軍現役裝備有所瞭解之後,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
除了少數用途“特殊”的,大部分現役戰機都用鳥類名字來命名,諸如遊隼、鵜鶘、金雕、虎頭雕等等。
而個頭比戰機要大得多、甚至沒有可比性的戰艦,卻大多用魚類的名字來命名。除了空天運輸艦和星艦,其他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魚”。
陸零猜不出這樣的命名規則有什麼意義。實際上,金雕這名字威猛的傢伙,小丑魚“肚子裡”可以裝十二架。
金雕以個頭大小論在戰機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從不進大氣層的逐日和虎頭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