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這樣的授命,”全二長子不服氣地說。
“難怪大郎多次說朝廷不是看能力看功績,而是看論資排輩。”陸平也不服氣地說。
“勿得多說。”王巨喝了一聲。
也不能說論資排輩不好,政治確實很複雜的,即便拋除各方面的勾心鬥角,也要考慮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當然,如果只看資歷,不看其政績與功績,那肯定是錯了。但讓一個十幾歲的人主持大政,韓琦的勇氣恐怕也不夠,所以才有了這道授命。
難道王巨對韓琦老實交待,不能將我當成十九歲的青年來看待?
朝廷授命下來,以楊蟠為勾當鄭白渠公事使,王巨為副使,程昉為都監,以及侯可為涇陽知縣。王巨所盼望的四駕馬車成功實現了。
然而為了這個授命,群臣依然在爭吵。
於是韓琦為了平衡,便將王巨從正使變成了副使。
一確實王巨年齡太小了,大家不放心。
二楊蟠乃是謙謙君子,四十多歲,德操讓大家放心,年齡讓大家放心,以往政績也不錯,能力也讓大家放心。
兩人地位一換,朝堂爭執立即平息。
不過張方平冷不丁地問了一句:“韓公,王巨甘心否?”
可能幾十年過後,大家對韓琦這道命令不會有異議吧。這麼大的工程,難道不讓一個老成的大吏下去主持,卻讓一個還有一年才到加冠禮的毛頭小子主持?
翻看史冊,也沒有類似之舉。
但實際認真分析呢?
它的來由是章楶與王巨共同寫的那篇奏子。
當然,在大順城之戰來臨之前,朝廷對陝西的眼光一起放在這一戰上了。雖然撥出支援的物資不多,但在財政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並且在大家忽信忽疑的情況下撥出來的,也說明了朝廷重視。
在那時,什麼渠也不要想了。
戰後。韓琦再將章王兩人的奏子翻出來,司馬光與彭思永雖略有些反對。反對的力度不大,實際他們反對的也就是反對王巨,而不是鄭白渠,或者鄭國渠,三白渠,或者未來的豐利渠本身。
為何?陝西糧食太悲催了,一旦這個鄭白渠重修成功,那將為陝西帶來一個大糧倉。就不算為軍事打算吧,為了百姓,這個糧倉也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有的大臣不知道國家財政苦逼到了極點,水土惡化到了極點,反而認為既然漢唐能利用好鄭國渠,為什麼財力充足數倍的宋朝為什麼辦不好這件事。
為什麼古代漢中為天下甲富,鄭國渠也!
那麼是不是韓琦要挑起這個責任?非是,若是失敗,他多少會挑起一部分責任,但不會太多。因為韓琦慎重地考慮了很多天。又慎重地再三問起王巨,王巨說行,韓琦甚至還答應了王巨的一些“無禮”條件。所以即便不成功,主要責任是王巨的,而非是韓琦。
朝廷將正副使一換,許多大臣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