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三五八章 不可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五八章 不可傳 (1 / 3)

王巨說道:“陛下如要問,但請切記一句,只可聽,不可傳,否則臣與呂吉甫將會成天下眾矢之的。”

“這麼嚴重?”

“真的嚴重。”

“那你說一說。”

王巨先拿出一張地圖,在地圖上用手指頭大約畫了一個圈子:“陛下,這一帶就是主要權貴外戚的集居地,當年連耿直的包拯下去查隱田,都不敢查下去,因為包拯查的主要就是這一地區。”

王巨再指著開封說道:“看看這一地區與東京的關係?若是學習武則天遷都,並且遷得狠一點,一下子遷到長安,會產生什麼效果?”

“很難……”估計趙頊一時還沒有想明白,甚至他都未想到西夏,只想到一動首都,這幾百萬百姓怎麼辦,未來供給怎麼辦。

“是難,但是世襲更難。陛下,臣不大清楚朝廷制度,請問恩蔭有幾種?”

這個趙頊是很清楚的,他說道:“大約五類吧,第一類是祭祀大禮,包括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明堂祭祀后土、皇地,宰執可蔭補本宗、異姓、傔客、大夫各一人。東宮三師、三少到諫議大夫,蔭補本宗一人。寺監長貳開封少尹可蔭補子不一人。二是官員致仕,現任宰執使相三少或蔭補三人,曾任宰執、使相、三少與現任節度使,可蔭補二人,其他諫議大夫以上者可蔭補一人。還有官員上奏遺表,曾任宰相與三少、使相可蔭補五人……”

趙頊說不下去了,僅是這三種,首是郊祭,幾乎是三年一次,那麼這個宰相最少能蔭補五到七人。致仕三人,臨終遺表五人,十五個人了。還有呢。乾元節少監以上的官員就可以蔭補一人,這個更悲催。年年有。另外一個也悲催,皇帝改元,就是改年號,如明年就要改成了熙寧,皇帝即位,公主生日,皇后逝世等等,都有一定的蔭補名額。

這樣下去。官員豈能不冗嗎?

“陛下,莫急,這個世襲就與這個有很大的聯絡。陛下,臣再問一句,這些恩蔭的規矩多來自何時?”

趙頊仔想地想了一下,說道:“真宗,仁宗,真宗還是真宗的晚期,以真宗為多。”

“臣再問一件事,為何太宗重用科舉人才?”

“這個。”趙頊不大好說了,原因嘛,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這是為了洗去宋太祖的勢力與影響。

“看來陛下是誤會了,臣再說一件事,比如葛少華,他南下去做得還好吧?”

“據南方來的密奏說他做得不錯。”

“臣估計也不會太差?為何,臣一為官,他就隨我做事了,特別是鄭白渠,鄭白渠難的不是水利。而是土地,而土地乃是最難處理的利益糾紛。他不但幫助了我。還主動參與了。這就替他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官宦子弟也是如此,有許多官宦子弟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一上手領起政務,遠勝於科舉子弟。不要說讀聖賢書,滿朝都是讀聖賢書的官員,他們辨論時也是聖賢之言,但做聖賢事的沒幾人。因此臣對侯可說,你以寬厚為本,一輩子就這樣。為何,他只默默做事,不會誇誇其談,那有機會得陛下與宰執青睞的可能。”

“你是說默默做事的官員很難上來,上來的多是誇誇其談之輩……?”

“差不多吧。”

“這不可能!”

“臣就說一件事吧,司馬光也在地方上做了多年的地方官員,有過什麼作為?或者是陛下所說的豐州一行嗎?但他現在呢,是帝師,是翰林學士!程師孟呢,百姓都替他立了幾座生祠。就象臣在華池做得很好吧,但有沒有生祠?這些小兔崽子不行哪,我在的時候不怕我折壽,呼我老子,我一走,一座生祠花幾個錢哪,也不立。”

趙頊讓他說得哭笑不得。

不過這也說明了一個真相,想讓百姓立生祠還是比較困難的。然而就這麼一個官員,因為不會誇誇其談,就一輩子漂在地方了。

甚至在史上他拍王安石的馬屁,都沒有拍上來。

王巨又說道:“臣與陛下得見,乃是運氣使然,沒幾個官員有臣的好運氣。”

“不能想哪,不能想。”

“無妨,臣說過,有這樣的百姓,這樣計程車兵,他們就是大宋的牆基,土壤,根基不壞,宋朝還是有藥可醫。臣還是說這個世襲。但為何隋朝時就開科舉?到了太宗時不但大肆科舉,還刻意將李昉之子李宗諤、呂蒙正子弟呂蒙亨、王明之子王扶、許仲宣之子許待問四人黜落,又說,此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有私也。陛下,這幾人除了李公外,餘下三人,都是可謂當時一代風流人物,人人都是千古難得的良吏,我輩學習的楷模。”

“這三人朕也知道,王明文武雙全,許仲宣是寇準的岳父,也是一個程師孟一樣的良臣,所到之處,百姓皆懷之。呂蒙正更不用說了。”

“但為什麼太宗要這麼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