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堯舜禹湯不好……”
“怎麼說呢,就象以前王家寨,十分貧困,大家也有矛盾,但許多是互相幫助的,比如背騾子的錢大家一起分配。不過後來桃溪劍出來了,這種分配方法就不行了。富了,反而矛盾更多了。或者說一些貧困閉塞的蠻人山區,還是這種共產共分形式生活的。貧富懸差不大,認識落後,比較愚昧。”
“那麼大禹……”
“陛下,你別逗臣,大禹可能存在這個人,但絕對沒有那麼神奇,多是活動在河洛一帶。具體的不可信了,臣只說一件事,現在距離東周早期不過一千七百年吧,試問陛下知道東周早期的具體歷史嗎?那時已逐步出現文字了。那麼臣再試問陛下,司馬遷著史記時,距離大禹時代快兩千年了,他如何知道的?那時有沒有文字,還不是聽百姓的傳說。傳說能當史實嗎?”
“你是說人類在進步中……”
“正是,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請說清楚一點。”
“臣做一個簡單的比喻,再比喻瓷器,有了唐朝的瓷器技術,在這個技術上再進行改進,便有了我朝的瓷器。唐朝的瓷器就是巨人的肩膀。若干年後,我們又成了後人巨人的肩膀。”
別看這短短一句話,對趙頊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臣還是說正事吧,也就是這裡人類比較落後愚昧。如果陛下不相信,可以派一使臣問一問去過伽力吉、中理、崑崙層期索馬利亞、衣索比亞一帶地區)的海客,他們應當知道哪裡的情況。”
王巨沒有問過,但王巨託葛少華去廣州市舶司問過,然後葛少華寫了一封信轉告了他聽來的訊息。
準確地說,現在宋朝海商活動範圍很廣了。有的已活動到爪哇島一帶,離大洋洲只有一步之遙。
“那麼你說這個是什麼意思?”
“大秦南邊的那片大陸太遠,但大海這邊的許多島國廣大。許多地區文明落後,人口稀少。若是有一天。臣將百姓往那邊轉移,以解決人口膨脹危機,陛下會持什麼態度?”
“這是真正的海外。”趙頊嚇了一大跳。
“不錯,但它們面積結合起來,比宋朝大得多,可能是五倍六倍。”
“但是海外。”
“陛下,我朝只要不發生嚴重危機,再過一百年。人口能激增到三千萬戶,你以為我朝能養活起來三千萬戶百姓嗎?”
“大海上風險很大的。”
“海上有風險,江河上那天沒有危險?就是為了擔負糧草押運,那一年不死掉許多廂兵與民夫。”
趙頊沉默。
“海上有風險,但海船遠比江船牢固。這個出事率並不比長江裡出事率更高。不過大海廣大,人類對它有一種天然的畏懼罷了。”
“不行,得調查清楚再說。”
“不用調查,以後陛下將臣調到南方某一州任職,由臣來主持,陛下看行否?”這便是王巨剛才想出的對策。未來朝堂太詭奇。明智的做法,最好不要參與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