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是七錢銀子,寫了好幾個七兩銀子,汗。
…………
雖然天氣冷了,但這一天天氣很好,趙頊正黃色龍袍在陽光照射下,閃著明豔的光彩。不過這時那件龍袍輕輕的顫動著,彷彿趙頊內心的氣憤要從胸膛蹦出。
但這個重要嗎?
“看來有的話是到了說的時候。”王巨心想。
他想了想,看著繼續在氣憤的趙頊道:“陛下,是想到了免役之法?”
趙頊點頭。
差役之害,肯定不是王巨第一個在講,不過免役,或者說募役,王巨講得要比王安石更早。但趙頊丟擲這個七錢銀子,卻肯定與王巨無關,看來是王安石已經將免役法提上了議程。
然後趙頊藉著這次召見,再借鑑一下王巨的想法,畢竟王巨是“始祖”。
免役法哪,王巨定了定心神,道:“陛下,微臣說一下道吧。”
“道?”趙頊奇怪地問。
這不是道家的道,它包羅更廣泛,可能是道家的道,儒家的道,佛家的道,治國的道……
“那就說一說吧。”
“陛下,臣剛來京城時與恩師議論過如今諸家儒學,曾刻意講過人性,有人認為人天生性惡,乃是後天向善,還有人認為是人天生性善,乃是後天學惡。”
“孟子與荀子?”
“差不多吧。”
“那你認為呢?”
“微臣認為人天生就人善惡。”
“說一說理由。”
“比如嬰兒剛出世時,就知道用哭與笑要求母乳,要求大人苛護,摟抱。”
“這是人的天性。”
“但就有這個天性在孟荀兩人眼中又有所不同。比如一個貧困家庭。母親本來就營養不良了,那來多少母乳?或者說母親每天要做許多沉重的活計來謀生養家,又有多少時間用在關愛子女身上。因此荀子認為人天性就是自私自利性惡的。但在孟子眼中可能認為,子女出世,父母關愛教育。讓其健康的成長。父母年老時,子女跪在床邊認真的服侍,這種上慈下孝,才是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這樣啊……”
“但實際這就是有善的一面,惡的一面。”
“就算如此,與道有什麼關係?”
“陛下。臣與恩師刻意說過王莽,實際西漢末年因為人口膨脹,已經產生了很多矛盾。”
“這個朕懂,”趙頊皺了皺眉頭,古代對人口危機意識很模糊。有一些人意識到了,比如包拯就上書說過宋朝人口之稠密不可想像,可能是好的一面,人口能增漲,這是內治良好的表現,但也是壞的一面,人類需求無限,大地承載卻有限。特別是在這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宋朝又是面積最小的大一統王朝,無法養活太多的人口。不過這些大臣也沒有做認真的思考。說了,說得不清楚。直到王巨,在科舉時就刻意與趙頊說了這個人口問題。後來又說了幾遍。
反正是蝨子多了不怕癢吧,不過一想到這種種,趙頊多少有點兒憂上心頭。
“陛下,考慮到這個人口危機。再想一想王莽的新政……但他做得太急了,又名位不正。沒有大義,於是天下烽煙遍生。東漢有張角,隋末叛亂更是如此,唐朝有黃巢,所以這些朝代覆滅,其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兼併嚴重,貧富分化,底層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老子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夫子也說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只不過兩者的區別是夫子持著樂觀的態度,老子持著悲觀的態度,故在後面又說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