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不久我要離開京城了。”王巨道。
“為何?”張若水問。
王巨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
“這太過份了。”
“早晚的事,”王巨淡淡說道。不支援王安石,王安石也不會支援自己。但不支援司馬光等人,他們就會將自己當成敵人。去年還成,到了今年矛盾激化,自己想保持中立的態度,又想在朝堂上呆得太平,那可能呢?
不過王巨心中還有些惋惜。
道理很簡單,軍器監還有許多事沒有做,比如戰刀的改良,還沒有定型呢。
但這個改良不是最後的改良,反正也呆在軍器監了,於是王巨又將眼光放在盾牌上。宋朝有很多種盾牌,長盾,手盾,旁盾,燕尾盾……對盾牌也很重視,所以有人說遼國軍隊唯快而己,也就是仗著騎兵罷了。只要宋朝軍佇列成方陣了,裡面是弓弩手,外面是盾牌手,那麼敵騎便很難殺傷宋軍。最著名的是就是潘美在雁門一戰。潘美親自指揮,用步兵方陣剋制了遼國騎軍,楊業於後方用輕騎衝擊,一下子就將遼國十萬大軍擊敗。
不過總的來說,它缺點很多,特別是重量,本來宋軍因為鎧甲的拖累,負重很大了,再持一個盾牌,速度可想而知。
除非用鐵皮子做盾牌,那還是盾牌嗎。因此宋朝還保留了早先的木盾與皮革盾,一是輕,二是材料便宜。不過防禦效果不大好,雖然宋軍裝備了大量木盾。
所以王巨將視線放在另一種材料上。藤!藤盾!
藤在中國古代用途多少,可以製造器皿,關健可以造紙。所以也不便宜。不過現在竹紙漸漸代替藤紙,給藤產量騰出許多空間。
但製造藤盾也沒有那麼容易的,簡單的編一編。那還不如用木盾呢。這還要經過許多工藝處理,似乎在史上好的藤盾能防火槍。究竟什麼工藝,王巨也不大清楚,但好在這是國家機器,有許多專門研究的工匠,一旦開動起來。幾個月後就能看到樣式產品,明年就可以生產,那麼就可以對沉重的大長盾進行補充,至少可以裝備一些靈活機動的小盾。
這也是王巨與葛少華通訊產生的靈感。
因為南方的交趾,王巨問了一下情況。以及他們的武器,是不是落後的藤甲兵,與竹弓。葛少華說是有一部分藤甲兵與竹弓,但不全部是,他們同樣有一些先進的武裝。不過這些先進的武裝根據他們文明先進落後有關,象一些生蠻地區,連藤甲都沒有,就光著膀子揮著大刀上陣作戰了。之所以朝廷難以管理,也不是他們戰鬥力強,而是地形。天氣熱,山大林茂。象交趾,基本上與五代時的各個小國彷彿無幾了。
然後王巨才想到了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實際那不一定是真正的歷史。
而且藤甲也不是那麼好燒的,除非特定的情況下,例如赤壁之戰。但那種情況下,著不著藤甲又有何區別。
況且藤盾與藤甲不同。即便敵人用了火箭連中了幾次,將它燒著了。往地下一扔便是。然而有了它與沒有它,總歸是不同的。
所以王巨想到了藤盾。
其次王巨在軍器監時間越長,留下好的器甲就會越多,並且馬上就會派上用場了。
而且呆的時間越長,打下的好底子就越多,那麼以後腐敗起來就不那麼容易,只要拖上五六年,宋軍基本就能達到換裝目標了,最少九成軍隊能用上比較精良的器甲。但現在就離開了,顯然達不到王巨心中的要求。
可事物的發展,不會象他所想像的那樣。
於是王巨提前做了交待。
張若水道:“放心吧,咱家就是擔心你離開了,官家未必會讓我領手軍器監。”
“到時候我可以向官家推薦,甚至請求呂惠卿替你推薦,畢竟原先器甲的情況是官員親眼看到的,也為之惱怒的,官家對它十分重視。”
“那個陳襄怎麼這樣呢?”張若水生氣地說。
“不管他。”
兩人又說藤盾,張若水道:“若是那樣,最好在南方造,造好了運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