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三七一章 為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七一章 為難 (1 / 4)

楊文廣打敗了西夏人,開始修篳篥城。但他想一想,覺得篳篥城依然很單薄,於是又轉到雞川砦築堡,在德順軍治平寨與篳篥城的中間,從篳篥城到古渭城中間還有一個慶曆時就築建的老堡達隆堡。這樣,五堡相連,理論上秦州的西側構成了一道緊密的防線。

這片面積可不小,整整橫跨了後來五六個縣,長度有好幾百裡。兩堡一成,這數百里立成“內陸”,並且從戰略意義上來說,古渭城不再是一個孤城屹立。那麼理論上西夏人難以順著這條線南下了。當然,危機還沒有消失,若是木徵完全投降西夏,西夏人仍可以從熙河兩州南下。

不過這得一步步來,因此趙頊聞訊後大喜,詔書褒獎,賜楊文廣裘衣帶馬,改篳篥堡為甘谷堡。

宋朝得到甘谷了,西夏人不開心了。

到了七月,梁乙埋暗中派出一萬大軍潛襲甘谷堡。

但這一萬人運氣很不好。

秦州還有一員更厲害的虎將,名叫張守約。原來是定州路駐泊都監,遷徙到秦鳳路後一居就是六年,他平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括生羌隱土,大約搜刮出來近千頃,用這千頃隱土募弓箭手耕種,一邊耕種,一邊親自督促他們練習弓箭技藝。這一天張守約帶著五百弓箭手巡邊,巧都沒有那麼巧,這一萬人偷偷摸摸地向甘谷堡潛發,半路而遇。

說實話,張守約也不想打這樣的仗,但逼得沒辦法,只好迎戰。

初戰不利,畢竟雙方兵力懸差太大了,而且張守約手下全是步兵。看到危急。張守約親自擂金鼓助威,一邊擂鼓一邊指揮。五百弓箭手心神始定,練了這麼久。不是白練的,五百人專門往向是首領的人身上射。結果數名敵酋被射殺。餘下的敵酋看到弓箭又飛來了,立即帶著手下就逃。

五百打一萬!

但這也有深層次原因,吐蕃打西夏,往往勝多敗少,若不是他們自己散了,西夏還真拿吐蕃沒什麼辦法。

然而宋朝打吐蕃,卻是一打一個準。

與宋軍強大無關,而是吐蕃人打西夏。有著世仇,士氣能振作。

但他們與宋朝並沒有世仇,相反的,兩國,或者說兩放融合得還不錯,實際後來熙河叛亂,也要怪王安石,若是聽從王韶的意見,不徵收兩稅,再禁砍樹木。至少稍做一個樣子,熙河根本不會叛亂。

再進一步往深層次裡說,就象現在宋朝北方的漢人。實際有鮮卑血脈的,河湟吐蕃同樣如此,有吐谷渾人的血脈,有漢人的血脈。河湟吐蕃在唐朝中前期是一直守在唐人手中的,當地的漢人還不少,不過最終融合成了新吐蕃人。這支吐蕃人與世界屋脊上的那支吐蕃人已經不能再稱為是一個種族了。甚至可以說,他們與漢人很接近。

所以才出現秦州蕃婦喜歡向漢人借種的故事。

史上北宋迅速滅亡了,否則只要做得夠好,這支種族是完全可以融合的。

因此兩軍交戰。若是真正的西夏人軍隊,張守約多半會失敗。然而這一萬人全部是西使城的吐蕃人,沒多少戰意。五百便打勝了一萬,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奇蹟。

但現在收復河湟戰爭還沒有打響,梁乙埋哪裡能想到原因,接到訊息後瞠目結舌,怎麼一萬人被五百步兵打敗了?

他很不甘心,於是又使了一個小動作,兜嶺的東邊,環州的西北有一處地點,名字叫折羌會,原來是屬於宋朝的,後來被李元昊侵佔,以為西夏和市。

佔就佔吧,宋朝未爭,但也沒有承認,實際是屬於西夏的,但在宋朝眼中,它屬於有爭議地帶。

不過西夏用作和市,宋朝也就沒有過問了。

兩國和平最好,以和為貴,大家都做生意吧,何必打來打去,勞民傷財。

可是梁乙埋不知道怎麼想到這個地方,開始點集諸軍,在此打算設一監軍司,屯其地。張玉調走了,種診沒有調走,並且環慶路又調來一種,種古知環州。

接到訊息會,兄弟倆一合計,於永和寨集兵,然後來了一個長途襲擊,以很快的速度跑完了一百二十里路,突然出現在折羌會,夏軍猝不及防,拒戰,俺們不打,不打也不行,兩種發起進攻,西夏被打得落花流水,又幹掉了兩千人。

實際總體而言,宋軍漸漸佔據上風了。

然而宋朝很古怪,這一做就是幾千幾千人,沒有大臣看到。一個羅兀城死了一千幾百人,立即天下洶洶,彷彿世界末日一般。

嵬名山到了京城,趙頊親自接見,授左監門上將軍,賜名趙懷順。

梁氏的小美男兼姘頭罔萌訛獻計,用景詢換嵬名山,俺也不要綏州了,只要嵬名山一人。郭逵說道:“詢,庸人也,於事何所輕重。若受之,則不得不還名山,自是蕃酋無復敢向化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