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三七三章 增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七三章 增兵 (1 / 4)

趙頊這個心態很不好。

其實它的一畝真實成本,應當摺合成六七石稻米的收入,工人的薪酬,一床普通棉套的成本,大約不會超過三百文錢,再加上運費、稅務與利潤,到了其他百姓的手中,一床棉被六百文足矣了。

這個價格與後世的價格幾乎相當,王巨所說的可以民用,達到這個價格,就可以真正進入千家萬戶,民用開始。

但現在開始,內庫便給了六貫錢一床的高價,“用心不良”,又是奇貨可居,商人如何不哄抬?

這才是真正的商業。

比如趙頊與蘇利涉擔心,汴水冰封,到不了京城怎麼辦?但到了商人手中就好辦了,不要忘記了江淮百姓冬天同樣很冷,照樣下雪結冰,實際嚴格說,過了五嶺,所有百姓都需要大量的棉製品。這點產量,根本就不會存在滯存的可能。

趙頊心中不平衡,於是下了詔令到三司。

他們吃肉,總得讓朕喝點湯吧。

朕窮哪,不但窮,而且超級窮,身上揹負著一個巨大沉重的包袱。

詔書到了三司,實際三司官員也在觀望這件事。

三司官員心態同樣不大好,與稅務無關,該徵的必然會徵,該不徵的就是棉製品也徵不到。

但他們是在想另一件事,這個收入太猛了,內庫能辦,俺們三司同樣能辦,要不要讓兩廣轉使官員,同樣經營這個棉花,至少內庫吃羊肉,俺們三司吃點豬肉吧。

為什麼王安石青苗法、市易法與均輸法能推廣起來,它確實有了一定的土壤。

除了利益受損的大臣,或者只會動嘴巴講大道理不做實事的大臣。其他的大臣都為這個財政有些著急,特別是三司的諸臣更急。

趙頊下發詔書後,又將王安石喊來商議。

他實在想不通。想一想,為了賺這個錢。國家付出了什麼,不要問內庫,內庫也是國家機構。福建路許多官員配合,組織百姓遷徙,廣東路許多官員配合修水利,勞力,修路,墊付錢帛。驚動了那麼多官員胥吏。動援了那麼多百姓,憑什麼商人一轉手,便比朝廷獲利更多?

王安石說道:“這就是術。”

“王卿,你說來聽聽,何謂術?”

“陛下,全國有多少百姓生活在城中,一天需要購買多少事物,由是讓許多商賈成為鉅富……不過此事騷動巨大,讓臣想好了,才能回答陛下。”

趙頊會意。道:“徐,不急,確實要想好了。”

王安石說的意思他聽出來了。不過王巨也再三說到騷動,喧譁,爭議,趙頊知道如果國家插足商業,這三個詞都會有了。

其實兩人已陷入最大的誤區。比如這個棉被,一床能賣出十幾貫錢,不錯,物以稀為貴,但也是商人操作的結果。它真正的成本不過一貫錢!

交給朝廷,朝廷能炒出這樣的天價?

實際這個市易法與均輸法能賺多少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