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幾個宰相全部傻眼了。
這是王巨最想不通的地方,其實宋遼戰爭中,除了高梁河與岐溝關慘戰外,其他戰役裡卻是互有勝敗,特別是在宋境內發起的防禦戰,勝率達了七成,即便是澶淵之盟前的數場戰役,也多是宋朝勝了的,然而提起來遼國,一個個面如土色。
當然,在今天這種情況下,如果夏遼聯手,對宋朝發起進攻,宋朝確實會有危險。
王巨不得不開口:“諸公,無妨,你們難道忘記了河曲之戰?”
“對啊,那是契丹的恥辱。”趙頊道。
“慶曆戰爭,給我朝財政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西夏那邊更為不堪,包拯等大臣在疏奏上也寫了此事,說西夏人因為貧困飢寒,捕鳥挖鼠為食,甚至吃樹皮泥土。雖然河曲之戰,遼國大敗。如果我朝與契丹人聯手,契丹人為了報復,必然同意,那麼西夏必亡。然而為何仁宗陛下沒有發兵,僅僅是坐山觀虎鬥,甚至提前迅速搭成契約,每年給西夏二十五萬五千?”
“那有那麼容易,當時如果與遼國聯手,然我朝將士屢戰屢敗,最後未能侵佔多少西夏疆域,反而為遼國所得,一旦靈夏橫山為遼國所得,我朝才真正危矣。”文彥博道。
“文公,如果現在萬一遼國出手,我朝又迅速與西夏搭成契約,聯手對付遼國,遼國怎麼辦?”
“這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如果我朝讓出綏州,再將五十萬給遼國的歲幣賜給西夏,西夏會不會答應?”
“這更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用一個綏州換回燕雲十六州。難道我朝不想嗎?”
“西夏人不會眼看著我朝獨大。”
“但西夏會不會也學習慶曆之時,既得了好處,又能看宋遼慘戰,他們在一邊或和或趁機撈取更大的好處?”
文彥博無語了。
“五十萬哪,對遼國來說。也是巨大的錢帛,還有以前夏遼的仇恨,以及未知的風險,遼國會不會盲目的配合西夏出兵?”
“他們為什麼會同意?”趙頊問。
“原因簡單,不同意,西夏就休戰了。同意了,西夏才有膽量與我朝慘戰不休,那麼遼國好從一邊看好戲,甚至及時撈便宜。”
諸人這才鬆了一口氣,吳充忽然問:“你是如何得到這個訊息的?”
今天這番討論。乃是王巨送了一封密奏,密奏上說西夏派使者去遼國請求遼國救援西夏,遼國同意發兵。梁氏大喜,因此一邊反攻羅兀城,一邊從各地抽出龐大的軍隊,準備兵伐大順城。到時候兵力可能接近三十萬。
趙頊看到密奏,大驚失色,立即將幾位宰執召集商議。隨著又將王巨召進了延和殿議事。
但這條訊息裡包含的資訊量太大了,比如吳充這一問。
宋夏遼都建立了一套間諜系統,但這個有效範圍。只是在邊境,其實只要想一想,如果西夏有效範圍不要說開封了,只要達到了長安,那宋朝如何調兵遣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