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與慶州大大小小的官員看著手中的敕令,雖喜也不喜,雖憂也不憂。
免役錢寬剩錢分攤下來了。
環州與慶州合計分攤了近五萬貫免役錢,外加近一萬五千貫寬剩錢。
戰後王巨得到一大堆官職,什麼中散大夫哪,太子中允,翰林學士等等,這些職散官實際王巨真的不大在乎,頂多說他現在的官服由綠色改成了緋色,終於進入中高層官員行列。
手中的權利依然差官,那個陝西安撫使肯定拿掉了,但環慶路安撫經略招討使依然保留著。
不過在和平年代,有沒有這個安撫經略招討使,並不是那麼重要的。
沒有,慶州知州也有一部分權利過問其他幾州軍的事務,有,同樣只有過問權,並不能全部地去幹涉。
只有說有了,過問時更加言正名順。
然而慶州知州對環州控制要更嚴格一點,這就象延州對保安軍一樣,因為環州本身就是一個軍事州,多由武將擔任,所以政務能力上可能有限,因此慶州知州能插手更深一點。
況且姚兕又是新接手環州的。
這一條曾布也知道,所以他在司農寺計算攤派時,將環慶二州合在一起,送到慶州城。
不過這個數字並不算太過份,史上執行免役法之前與之後,差役與衙前整整少了八九萬人。為何?原來不用支付薪酬,官員都無所謂,現在要發工資了,官員都開始派人算賬了,能減免就減免,以便減少攤派。再加上坊場河渡制減免的差役。兩相合在一起,一下子減免了八九萬人。
馬上這種情況也輪到王巨了。
他也要派人計算著環慶二州的差役,儘量減免役數。以便減少攤派。
再對照熙寧九年的役錢,役錢是六百五十萬。寬剩錢是近四百萬。實際攤派下去的不止,官吏肯定還要撈一點,加上這個數字是以貫與匹計算的,匹比貫更貴,因此數字在貫之上,那麼實際百姓攤派的可能在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貫之間。準確數字就無法計算了。
役分為短役長役,各自待遇不同,因此均攤下來。一個長役一年工資是二十五貫左右,以宋朝各地的物價平均下來,僅能勉強保持一家得以餬口。不過若是妻子再做一點活計,一家人還能保持溫飽的。當然,在京城杭州這些地方肯定不夠了,然而這些地區攤派的數額會更多。
不過這也不奇怪,王安石既然執行免役法,肯定要派人調查,再反覆論證,然後再核實數字。
基本是差不多了。不過宋朝那麼大,還有一些地區攤派不公,這又引發了諸多問題。
但與王巨無關。王巨關心的就是慶州。
環慶二州各種差役衙前,有兩萬多人,這個數字還能裁減一點,再扣除短役,一個長役也能攤派到二十五貫左右。
以環慶二州的物價,差不多能讓一家人糊嘴。
寬剩錢攤派的比例在整個宋朝,也算是中等偏下。
這說明曾布還給了一些照顧,並沒有將二州百姓所得的那個青鹽錢計算在其收入中。
因此說多也不多,甚至比當初王巨與章楶預算的。還低了近一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