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607章 冒泡(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07章 冒泡(下) (1 / 3)

三百萬石稻米到來,當然解救不了所有災民。

畢竟受災百姓數量太過龐大,除非調來三千多萬石糧食,再加上朝廷想一想辦法,這場災害才能化解。但它的到來,多少能解決一些燃眉之急。

如果是災棚賑粥形式,至少這麼多糧食,可以使一百多萬百姓得活。

雖然救不了這場重災,但有了它,與沒有了它,性質可以說完全兩樣。

以前因為王巨遷徙百姓去海外,還有一些官員很是不滿的,但怕了王巨這個瘋子再拼命,皇上不說話了,他們也就裝作看不到了。

然而這次,卻是很歡喜。

就算遷走了一些百姓,憑藉這個糧食得活的百姓,也能彌補了。

但與章惇說的奢侈無關,章惇所指的便是運輸成本。

宋朝大型海船能載貨五千料,也就是載貨量六百噸以上,可載人五六百人。中型海船則是一千到兩千料,可載人二三百人。還有一些特殊用場的小型鑽風海船,可載百人。

以及一種特大的海船木蘭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上,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養豬釀酒於其中,置生死於度外。也就是乘座此船,再也不用害怕大風大浪了,唯獨怕的就是擱淺。

那是誇張的說法,這種特大海船同樣也害怕大臺風。

只能說船越大相對而言越是安全,這也是後世發掘的沉船多是五百噸以下的中型海船原因。

這種海船載重量就達到了一千噸,若是加重,可載一千五百噸左右。

但船越大,成本就越高。象一般中型海船成本需幾千貫,這種大型木蘭舟的成本能達到兩萬貫以上!

然而船造出來。也要保養的,兩三年保養一次,又要花一些錢。再加上水手船伕的薪酬,打算使用二十年。一年一次,不過航行二十次,以及海上的風險,一次最少得獲利七八千貫,才能維持著其成本。

王巨說兩百餘艘船,裝載著三百餘萬石糧食,無疑都是大型海船,甚至有那種特大的木蘭舟。

如果按成本計算。這麼多船裝一次糧食過來,僅是海船的成本,就達到了一百多萬貫,甚至近兩百萬貫。

確實太奢侈了。

更讓人驚奇的是,這麼多糧食,海商們是無償捐獻給朝廷的。

其實這個航海,大家也知道王巨摻了一腳進去,但相信,王巨只摻了一腳,不可能全部是王巨的。僅是這麼多船隻的成本,王巨也支付不起。

不知道王巨如何說服這些海商的。

究竟如何說服的,王巨未寫。但寫了這些糧食的來源。

從去年時,王巨看到旱災持續,害怕出事,因此暗中籌備,但也不僅是那個海外,就遷徙了這些百姓,那怕有無數“無主之地”,也不可能生產出這麼多糧食。因此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又從嶺南、交趾籌集了大量糧食。然後號令海商義舉。將這些糧食發向中原。

然而因為船舶較大,一般港口無法進去。只能分成兩批,一批前往潤州。沒有去杭州,節約路程了。然後搬向河船,渡過長江,從大運河運向各地。

還有一批則是運向密州港,再從密州運向各災區。

這個王巨則不管了,讓朝廷立即派人手去安排。

最後則寫道,如果災情再持續,可能秋天到來時,還能從倭國與高麗那邊調來一批糧食,但這兩個國家非是產糧大國,因此數量就不會象這次那麼多。

王珪說道:“此子有先見之明哪。”

不管他用什麼手段說服海商的,但去年冬天,大家正忙著斂財呢。誰會想到防止旱災持續,而提前籌備糧食?況且這個說服海商主動做善事,也是一個本事。

商賈逐利而行,讓他們花費那麼多錢帛,捐贈了這麼多糧食,王巨雖未說,但想來也不容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