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前面還有一些衙役,有市舶司的,也有膠西縣的。
但這些災民太多了,衙役們又不敢動手,一下子就將這幾十名衙役衝散,又繼續向船隊衝來。
陶青與張銓之看了看,一下子會意,陶青喝道:“吹號。”
王巨鼓勵百姓遷徙,這個大家都知道,而且也能說出理由,沒有這個航海,王巨也在鼓勵遷徙。兩浙路、福建路以及江南西路,也就是後世的蘇南東部地區、上海與浙江、福建、江西這幾個面積小省,人口幾乎佔據了宋朝的三分之一。
適度的人口疏散確實是良政,至少如王巨所說的,比自己親手將自己的子女活活溺死強吧。
航海帶來大筆稅賦,大家也知道。
正是這一條,許多中立的,以及不是那麼強硬的保守派大臣,都沒有太反對。畢竟這些財源非是象王安石變法那樣,在強行斂財。
實際有人觀注王巨這數年來的作為,包括小蘇在內,他們隱約地發現,王巨似乎就是在走一條王安石所說的“民不加賦而國自用”的道路,而且做得還比較成功。
當然,王巨是在地方,若放在朝堂上,這個範圍擴大到一個國家,能不能成功,任何人都不敢說了。
但有的並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比如說這個航海的收入,其實並沒有從遷徙的百姓頭上斂什麼財富,但開始時無疑是搶錢。王巨在葛少華去廣南東路主持木棉時,就派葛少華打聽,那就時就在謀劃。
熙寧二年,王巨暗中派人購買數條海船,這些船造價不菲。不會打造出來才出售的,必須先付錢,後打造。而且打造的時間比較長,短則大半年。長則一年多。必須那麼長時間,短了,就會出現種種問題,最少艌料得要這麼長時間,才能乾結。
所以元蒙兩次徵倭國,將漢人不當人看待,結果造出來的船,浪打一打。全部散板了。如果那樣,那來的宋朝航海?
熙寧三年,王巨讓幾大門客出去,陶青與張銓之去了泉州,一就是繼續造船,二就是先行派出鑽風船,按照王巨的指示,摸索更詳細的航海路線圖,以及各個島嶼的特產,還有各條航線的風向、洋流、氣候等等。
順便開始小規模的經營。
到了熙寧四年。正式經營。
劉紹先與陸平之在杭州所主持的事務,同樣與航海有關,只不過他們方向是北方的倭國與高麗。陶張二人則是專攻南方。黃良與呂何讓在廣州也在配合著。
也就是王巨未去泉州之前。大規模的航海,與小規模的遷徙百姓已經開始。
但王巨用了種種手段,激勵大規模的百姓遷徙到海外,開始並不是在他們頭上斂財的,確實以給他們一個活路為主,當然,他們也要聽從指揮。
這是短時間,短時間內,海外的珊瑚、玳瑁、香料。又是在那種落後的地區,幾乎象搶錢一樣。但長時間,這些物事一旦飽和了。利潤必然下降。
那時候廣袤的土地,以及大量的礦藏,才是真正永久不竭的財富。這就必須得有更多的百姓去放牧、去種植、去開礦、去紡織……
因此比許多人想的還要事務繁雜,計劃也更長遠。
另外就是海船的成本,開始是在泉州打造的。
後來嘛……則不是了,在大洋那邊,幾乎一半人工是免費的,所有木料也是免費的,甚至連鐵釘等事物,現在都自己打造了,只有少量物資是從中原採購過去的,因此後來的船隻成本,幾乎是在宋朝打造的三分之一。
因此宋朝君臣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些船幾乎全部是王巨與延州十家商手擁有的,只不過為了遮人耳目,以及拉攏一部分當地的豪強,組織了各條船隊,並且又弄出一些“假戶不存在的戶口)”,這麼一弄,讓人眼花繚亂,根本察覺不到。
最後是百姓遷徙,確實在大洋那邊安頓得很好,否則不會有那個承諾。
但這個過程並不是那麼和平。
當真是無主之地?
不管佔有那片土地,必須將當地的土著人趕走,甚至……殺掉或奴役。
即便不想佔有的土地,因為有物產,但言語不通,不易交易,便會產生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