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繪匆匆向寧州跑,跑到寧州,他又看到第二道露布。
露布是韓絳親自手書,上面寫了東西兩路大軍先後大捷,至少殺敵二十萬。
這個殺敵數量包括戰俘在內,實際戰俘的比例達到了一半多,不過戰俘大多數不打散遣返的了。但會遣返一部分,一些即將準備佔領的橫山地區丁壯,以前對宋朝親近對西夏排斥的各村寨丁壯馬上就會遣返,至於中立的,則要看他們的態度如何。至於那些死忠於西夏的各村寨,如果能改過自新,馬上向朝廷效忠,同樣將屬於他們的丁壯送回去。依然死心不改的各村寨,那就不客氣了,甚至連同他們的村寨都要強行抹掉,以便朝廷未來好統治這片山區。
那些貴族與將領,繼續甄別出來審問,老實交待的,錄下口供,簽名畫押,留下“案底”,也釋放回去,並且多少給朝廷一些和平派大佬一個交待。
不過這個資料不是很準確,主要是劉昌祚那邊還沒有仔細統計,回來路上還要繼續抓捕戰俘,甚至順便掃蕩一些屢屢入侵過環州的村寨。當他們回到肅遠寨,休息好後,又要出兵萌門三岔,向鹽州進發,在鹽州與王巨的軍隊匯合。後面還會發生一系列的戰爭,包括掃蕩橫山一些桀驁不馴的各部族。只是規模不那麼大罷了。
因此這是一個大約資料。
還有一條更好的訊息,數次戰役下來,宋軍共繳納了近七萬匹戰馬。
馬一直是宋朝最頭痛的問題,看一看各個群牧使,幾乎都是大佬,小宋。歐陽修,包拯,王安石……
所以在史上熙寧三年群牧判官王誨上書。嘉佑六年以前,秦州持券買馬。每年不下一萬四五千匹。嘉佑七年朝廷置買馬司於原渭德順三州軍指薛向的那次置買馬司),皆選良馬售以高價,可以券馬法壞,類多死損,枉費錢帛。請令原渭每年增買馬一萬匹,使臣優加酬獎,及出錢帛以償馬價。
這份奏摺包含了好幾個資訊,一是薛向那次馬政改革。確實買來許多良馬,而不象以前那樣用次馬充之。
二這個馬還沒有養好,雖然買來了,許多馬因為沒有養好,卻死掉了。
三薛向用解鹽充當馬價,但因為西夏青鹽的衝擊,效果不大,因此王誨請求朝廷另出錢帛購馬。
四就是儘管薛向馬政改革後,買來不少良馬,可騎兵仍然嚴重缺馬。
當然。這也與趙曙的幾次詔書有關,一匹良馬只給三十貫錢,上哪兒買去?甚至買馬數量越來越少。三年只用解鹽換來一萬七千一百匹,一年還不足八千匹。
因此趙頊下了一道詔書:原渭州、德順軍自今三年買馬三萬匹,買馬官以十分為率,買及六分七厘轉一官,餘三分三厘均為三等,每增一等更減磨勘一年。歲給三司及成都府、梓利州三路納絹共十萬,與陝西賣鹽錢相兼償馬價。
這就成了張居正的考成法,將買馬數量與政績掛鉤,買得越多。功勞越大,甚至完成數量的百分之六十七。能加一官。
宋朝的馬缺口太龐大了。
即便王巨與蔡挺得到大量戰馬,還不能滿足宋朝戰馬的需要。只能說將稍稍緩解了戰馬的稀缺。
但是王巨也不打算將這些戰馬交給朝廷,環慶路缺少養馬基地了,不過河東路與府麟路、鄜延路、涇原路、環慶路、秦鳳路卻能抽出來大大小小的草場。
因此兩戰結束後,章楶已經派出一些人手,暗中去這五個地區考察,特別是秦鳳路,廣大的渭塬地區,王韶只開發了三分之一。並且下一場戰爭就在哪裡爆發,所以秦州是考察的重心。
考察好了,王巨立即將這些戰馬分交給各路官兵,直接交到軍方手中,而非是各個馬監。這還是他少年時的想法。
放在軍中還養不好,王巨也沒辦法了。
但它也是收穫之一,若是包括蔡挺從天都山行宮裡搶來的財富,僅是這兩筆收入,就相當於這次戰爭費用的四分之一了。
不過非要看不到,那也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