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622章 都在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22章 都在變 (3 / 4)

說就是了。趙頊還不會小氣到這一步。

人是變的,都在變。張方平也變了。

然而除了這幾場戰役慘敗,宋軍就沒有勝利的戰役?且不說後世許多人都知道的楊令公雁門關之戰。還有滿城之戰,土蹬寨之戰,唐河之戰,徐河之戰,子汊河之戰,雄州之戰,莫州之戰,威虜軍騎兵大會戰,這些戰役宋軍都是勝利的一方,特別是滿城之戰,唐河之戰與徐河之戰,滿城之戰幾乎擊斃了一半來犯的遼軍,後面兩戰,連遼國戰神耶律休哥都被打得狼狽鼠竄。

何來的數十戰,各亡士卒十餘萬?

岐溝關死去的軍民是有十幾萬,但其中有不少是民夫,而非是軍卒,況且君子館與瀛州兩戰雖然宋軍敗了,然而那有十萬傷亡,難不成將遼軍殺害的平民百姓也算上?

其實最可靠的說法還是王巨那個說法,宋遼兩國軍隊相比較,遼軍略佔上風,但如果宋軍不攻入遼國,只是防禦戰,那麼利用地利人和之勢,反過來又可以佔據上風。

張方平這個說法,是極度的歪曲史實。

而且李德明這件事,王巨也解釋了,宋真宗當時做法是不對的,最少得支援六穀部,雖然李德明沒有侵犯宋朝,然而因為宋朝的默許與不作為,讓西夏得到了河西走廊,由是勢力壯大,最終成了宋朝的危害。

所以這次對話讓趙頊十分失望。

偏偏這時王巨的“師兄”呂大忠也犯邪了,他在河東說,國家不能退讓,正是因為慶曆時退讓過一回,現在遼國又來勒索,若是讓遼國形成慣例,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朝廷不聽從,就將我這個官職罷掉,這種賣國的事俺做不來。

但事情鬧到這份上,一步不讓,遼國是不會甘休的。

然而眾說紛雲,趙頊也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又想到了王安石。

因此呂惠卿也變了。

前餘姚縣主薄徐州李逢因為官做得不好,被免掉差職,閒賦在家,於是說了幾句牢騷話。正好被沂州百姓朱唐聽到,他向朝廷告發朱逢有逆謀之舉。

趙頊便讓周輔下去審查此案,周輔先是將朱逢抓起來,接著搜查其宅,沒有想到得到了宗室子弟趙世居與朱逢來往的書信。

趙世居的父親是趙從贄,趙從贄的父親是趙唯能,趙唯能的父親是趙德芳。

不過自從宋真宗後,幾代人君都在“反思”趙匡義的做法,因此對趙德芳這一脈並不薄,如趙世居便封了一個右羽林大將軍之職。雖是職官,但每年會拿不少薪酬的。

涉及到宗室子弟,周輔不敢再往下查了,於是上報朝廷。趙頊看到後產生了擔心,畢竟變法,也讓一部分宗室子弟很反對的。因此將周輔遷為開封府推官,繼續主查此案。

周輔繼續查下去,其實也無反狀,不過無論趙世居,或是朱逢確實說了一些牢騷話。

然後將查案經過,上書給朝廷。就看朝廷怎麼處理了。

當然這件案子先經過中書,呂惠卿便翻看此案,無意中看到一個四川的道士,叫李士寧的。

他立即來了精神。勸說趙頊繼續嚴查此案。

可以輕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可以重判。畢竟沾到宗室子弟就說不清了,看看西晉之敗。還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諸王的爭鬥,趙頊想了想,也就同意了。

於是朝廷又重派御史中丞鄧綰,知諫院範百祿與御史裡行徐禧雜治此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