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623章 自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23章 自保 (4 / 4)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象後來西方人販運奴隸一樣,將人一起關在船艘裡面,不顧其死活。那麼一艘六七百噸的海船又能裝載一千多人。王巨能這麼做麼?

然而湧向南方的百姓越來越多,特別是王巨做了一件事,導致了更多的百姓向南方流動,那就是帶銅回來。

朝廷終於派使者來過問。

但王巨種種做法也比較及時,第一三司還指望著王巨規勸海商們將餘下的兩百多萬石糧食彌補上。

第二便是銅與鐵。

特別是銅,宋太宗時官府給的官價是每斤一百二十文,這時達到一百五十文,到了元佑時是兩百文,北宋末年是兩百五十文。

其實北宋時銅產量也一直在激增著。但一直缺乏銅。主要原因就是鑄錢,錢幣外流嚴重。加上本身龐大的經濟,導致銅幣不足。其二便是雖然赤貧戶在增加。可也有許多百姓收入同樣在增加,需要各種器皿,包括銅器。然而因為官府禁止百姓買賣銅,於是導致銅器高昂不下。一些膽大的百姓銷銅幣制器,往往十兩銅鑄器後能售得一貫價錢。

宋制是十六兩制度,十兩隻有三百幾十克,一個銅錢重達三到五克,不過裡面含著不少的鉛或錫,大約銷一個銅錢能得一克多銅,也就是銷掉近三百個銅錢,治器後便可以換得一貫錢。一貫錢是七百多文,整整是一倍多的利差。

不過這是毛利,還有手工的成本……

但就包括手工成本,毛利也是十分驚人的,所以朝廷屢禁不止。

另外一個原因,便是許多百姓將銅錢收藏在家中,不能產生流通。

於是銅產量激增,包括使用了火藥開採技術,這個銅價還沒有降下來。倒是鐵價格漸漸穩定了,不然鐵價也在緩慢上升中。

因此宋朝一直缺銅。

船隊這次就帶回來大半船銅錠,不是捐給朝廷,而是海外移民所得的薪酬與收入,然後用銅計算,由船隊帶回,再用官價交給各市舶司所在的郵驛,這是官價,實際民間價格不止的。特別是王安石放開了銅民間禁買賣後,銅價每斤是在兩百五十文以上,有些地區能高達三百多文。原因很簡單,銷幣為器,得先將幣重新提煉,再鑄器,現在得到了銅,等於省了一道繁瑣的手續。因此比銅幣還要貴……

總之,這是一種畸形的貨幣政策。

另外再由郵驛折價,以銅幣或布帛形式交給移民在內陸各地親人手中,郵驛又得到了一大筆手續費。大半船銅錠,近八十萬宋斤,等於變相地又替朝廷帶來了十幾萬貫收入。不過這昂貴的“郵費”,讓王巨越來越肉痛……

然而站在朝廷角度看,這些都是良心海商哪,朝廷好意思掣肘麼?

但就是這次“寄款回國”,導致更多的百姓盲目地向南方流動。

數量太多了,朝廷便過問了一下,也只是過問一下,好處太多了,雖然有些人認為王巨這麼幹不對,但他們也不知道當不當反對。

王巨便答道,男女老少合在一起,計達十九萬五千餘人。實際上呢,是近三十萬百姓。而且王巨又派人去浙東數州,江南西路暗中放出風聲,說泉州那有急需要各色佃農工匠,待遇高,用此動援他們湧向泉州。

海外人口需要量太大了,僅靠泉州附近數州軍的貧困戶,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將所有赤貧戶抽走了,各個大地主大和尚們怨氣會更大,當這個怨氣累積到一定地步,即便王巨恩威並用也不行了,所以也要做一些退讓。因此王巨便派人煽動這些百姓一起湧過來,湧得多了,問題也多了,即便遷走,大家反而舉手贊成了。

不過朝堂上不是沒有聰明人,所以這時,王巨明知道不大好,也只好悶聲發大財了。朝堂上的事,由著這些大佬們勾心鬥角吧。反正他現在也沒有到說話算話的時候。(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