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670章 我是第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70章 我是第三 (2 / 4)

另外還有一個用費,那便是流民的安置,王巨在南方,這些流民懵懵懂懂的,卸下了船,再裝上了船,然而一旦到了內陸,不派官員衙役官兵將他們疏散,這麼多多流民一旦逃跑流竄起來,整個東南就亂套了。所以朝廷看到王巨奏章後,立即下詔,讓東南所有州府立即警戒起來,不僅讓他們立即組織衙役廂軍準備配合王巨派來的各個管事,將百姓疏散到各個主戶人家,同時為防萬一,已經調撥了三萬禁兵南下,前去各州警備。

這也是集權制度的好處,就象當年唐太宗安置十萬胡人,全國靜悄悄一片,一下子就安置下去了。

現在雖然人數更多,馬上所有武器收繳,又沒有一個組織,問題也不大。

不過這也會產生巨大的花費。

但這個花費如何計算?流民安置過來了,貧困戶百姓南下了,幾年後交趾成為魚米之鄉,又有了海路,那麼宋朝多了一個糧倉在手,會對宋朝產生什麼影響?

民以食為天,可是人口越來越稠密,豐年都有百姓吃不飽呢,況且是荒年,如果有一個糧倉在,雖然就是海路,那也會產生積極的意義!實際史上元朝將北方百姓弄死光了後,於是從南方調糧,走的就是海路,高者一年從海路運三百多萬石糧食到北方,為此至元十一年到至元二十九年之間打造了九千艘海船。

但官員們害怕出問題,不敢打造大型海船,而是更靈活機動的遮洋船與鑽風船,兩者皆不足一百噸。但沒有海路,元朝前期的統治,就會出現重大問題。實際在元朝就已經能真正製造出載重達到一千五百噸的特大型海船了。然而歷史彷彿開了一個玩笑,到了明朝時,鄭和下西洋,花的錢帛太多了,再加上海上風濤之險,倭寇之害,於是更先進的文明反而禁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王巨為什麼想北宋立國時間更長一點?

雖然有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但相比於其他朝代,在內治上北宋至少算是開明的王朝。

因此從這個角度分析,也不算是什麼花費,頂多說是朝廷的一個重大投資。

吳充說道:“陛下,大理太大,臣就擔心一旦開戰。勝負不得而知,即便大勝,將大理滅國。以後如何得治,所以太祖時用玉斧畫大渡河。自西朕不欲圖之。請陛下三思。”

馮京也說道:“陛下,王巨南下,滅掉兩國,大功圓滿,沒必要畫蛇添足了。”

這兩人絕對沒有什麼歹意,說的也是他們想法。不管怎麼說,郭逵南下,朝廷動用了那麼多錢帛與軍民。只換來一場慘勝,他們同樣也不甘心。打到這份上,交趾成了一塊若大的死寂之地,占城的國王都馬上被送到京城,足夠了,足夠了……

王珪說道:“若論戰力,我朝王巨當為第一。”

呂公著說道:“若無流民牽制,王巨如何輕鬆拿下占城?”

別說什麼戰力,這種做法依然很慘忍!

這個理兒……只要是滅國之戰,哪裡可能會做到和平的仁愛的滅人家的國度?

不過呂公著也不是糾葛王巨做法殘不殘忍。如果激怒了這小子,他再弄一個一百萬流民到南方,然後再安置。弄到最後如何安置?相信,以這小子的心狠手辣,六成會做得出來的。因此他的意思是說若無這些流民,王巨是不可能輕鬆勝利。那麼到了大理,就沒有流民了,也就無法輕鬆勝利了。所以不能對大理用兵。

蔡確聽他們爭了大半天,在邊上說道:“王巨並沒有說一定要滅大理,可以下詔,問一下。另外再詔令,讓他三思而後行。切莫衝動。”

趙頊說道:“就這樣吧。”

實際他早就猜測出來,不過究竟行不行哪。他還真不大清楚。而且王巨送到京城的各個地圖,同樣包括了大理的地圖,確實大理面積很大很大。

但是他看著王巨繪製的大地圖上的各國版圖,又看著大理,心動不心動?不心動……那才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