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81章 給我一把傘 (1 / 4)

“大理可圖也。”姚麟說道。

不管怎麼說,宋朝都是一個外來者,但大理亂掉,失去正統存在,宋朝進入,就不會引起大的反抗,也能順利治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幾將多少都受了王巨影響,特別是姚麟,他隨王巨多久啦?從鄭白渠到慶州,現在又到了南方。

王巨的思路就是我能治理,我才去佔領,不能治理,就不去佔領,就象占城一樣,雖將他們滅國,但又主動放棄了。或者換一種說法,另一個時空那一個朝代疆域最大,非是唐元清,而是天朝,餘下三朝疆域嚇死人,可實際控制的疆域有多少?但清末是很可惜,科技時代的到來,才是國家能控制偏遠地區真正的原因。在那個時間段,守住了就也守住了。然而清朝沒有守住,於是天朝變成一隻瘦公雞……

王巨道:“姚將軍,還是不能輕視啊,大理終是一個文明國家。”

這個文明有多重要,放在中原說,可能大家不大清楚,畢竟眼睛盯著的是遼國與西夏,雖然這兩國文明不及宋朝,但也不能算是未開智化的國度。即便生女真,也早開了智化。

然而到了南方,那才知道文明存在著多大的懸差,居然還有上古書籍上所說的鑽木成火的存在,甚至有的土著都不知道吃熟食,真正的飲毛茹血……

不過王巨為了加深幾將的印象,刻意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吐蕃,現在吐蕃是指以河湟為中心的吐蕃人,但熙河地區的吐蕃人身上的漢人血脈可能超過了吐蕃血脈,他們也清楚,因此秦州吐蕃與漢人最親近。湟州吐蕃身上流著的吐谷渾血脈勝過了吐蕃血脈。六穀部吐蕃則可能有鐵勒人、回鶻人與漢人的血脈,蜀西的少數吐蕃人則多有羌人血脈。因此他們都不能算是正宗的吐蕃人,正宗的吐蕃人在吐蕃高原上。為什麼那群吐蕃人象是消失了一般?”

“如果觀看史書。原因則是吐蕃人口少,唐朝衰落時。他們擴張太快,加上宗教等因素,導致吐蕃四分五裂,由是河湟吐蕃與高原上的吐蕃不怎麼往來了,更不會受他們節制。其實非是如此,吐蕃是從松贊干布時崛起的,但擴張時則是從論欽陵擴張的,固然是因為論欽陵用兵如神。可實際的原因乃是唐朝下嫁文成公主,後來又下嫁金城公主,兩次下嫁,唐朝送去幾萬名工匠,這些工匠帶去了文明帶去了技術。不過後來就沒有了。如果吐蕃高原與青海能緊密聯絡起來,這個國家依然會強大。但是大非川等地水土惡化,不適合人類生存了,由是兩地隔絕,加上前面的因素,吐蕃四分五裂了。並且因為與中原文明徹底隔絕。從此吐蕃高原上各部末落,也不可能重新融合在一起了。至於文明,也徹底倒退回隋朝時的辰光。”

這個末落時間很長。一直到天朝,才將這裡徹底改觀。

“這就是文明造成的影響。”

如果是原來,幾將可能對吐蕃高原上的情況很是陌生。

不過王巨買馬,大家都有些瞭解了。

從大理買馬,分成四種,大理地區或者往西的馬,還有東川郡以烏蒙地區為中心的馬,騰衝府緬甸整個西北地區,雲南西南。少量印度)的騰衝馬,還有來自吐蕃高原上的馬。

相對來說。騰衝馬與吐蕃高原馬要高大一點,但還是不及西夏馬與河湟馬。只能說與契丹馬相彷彿,但比烏蒙馬與大理馬要好得多,後者高度只有一米一,但前者高度基本達到了一米二幾。有這個高度,對於嚴重缺馬的宋朝來說,已經很是滿足了。且不看騎兵中還用了不少矮小的烏蒙馬與大理馬?

因為買馬,已經將情報延伸到吐蕃高原的東部地區。

但這個情報的瞭解,只是為了商貿著想的,王巨還真沒有想過經營吐蕃高原。

宋朝能有這個雄心壯志嗎?

“不怕極度落後的文明,不怕軟弱的先進文明,怕的就是落後不大又十分野蠻的文明,更怕的是一個積極進取又是先進發達的文明。之所以取大理,乃是大理雖然文明落後不大,但不野蠻,凝聚力又不強,並且信仰佛教,不喜殺生。然而將他們逼急了,擰在一起,即便能拿下,代價也高昂,那會逼得我們自己兒撤出這片地區。”

只要僵持起來,王巨就自動撤退了。

因為朝廷支援力度不足,當真靠他一個人力量平滅大理?

不過王巨也只說一說,讓大家不能掉以輕心。

然後又說道:“燕將軍,你要出發了。”

不能盲目地就去進攻烏蒙等部,必須要打探好各個情報,還有甄別出有用的頭領,讓他們配合勸說。

餘下的頭領則隨著各部族漸漸安定下來,一起送走了。雖然離開家鄉,一個個還挺高興的,以為他們去宋朝京城享清福……

其次“土改”,必須要有大量軍隊的震懾。

外界的說法是烏蠻三十七部,實際烏蠻有幾百部,這個三十七部的來歷乃是當初以這三十七部為首,支援段興平打敗楊幹貞,段興平即位後三番五次加恩於三十七部,包括免徭役,頒賜寶貝等等,所以三十七部烏蠻才能段氏忠心耿耿。當然,在段氏的支援下,三十七部烏蠻也得以壯大,餘下的部族或被兼併,或者被臣屬,也還有一些較大的獨立部族存在,比如烏蒙部上面的易溪部等部族,同樣不小,但不屬於三十七部烏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