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一過路人……”那人顯然不想回答,卻又問:“翁翁,你兒子犧牲後,朝廷給了多少撫卹?”
“我家那小子就一土兵,能有多少撫卹。”
巴蜀地區在趙匡胤趙匡義時發生了數場大型戰事,但到了宋真宗時漸漸平定。
原先駐紮的禁兵很多,現在只有數營禁兵了,一般是成都府有一營,成都府東邊的梓州與遂州又各有一營,畢竟這裡是巴蜀地區的核心地區,三營官兵真的不多。
然後就是雅州有一營,這也說明了在宋朝時,巴蜀西部地區各個蕃部還是比較安份守己的。
餘下的就在南部地區了,嘉州與瀘州一般各駐一營,但在戎州卻往往駐紮了三營禁兵。
這點禁兵肯定不能應發突然戰事的,因此巴蜀地區以前往往還有兩種戰鬥軍隊。
一是戰鬥型的廂兵,包括罪犯充配的廂軍,就象水滸傳裡所寫的林沖押解滄州的牢城軍,這個牢城軍就是廂兵的一種。
其作用主要是屯田與治河,這個待遇很差的,每年只有四匹絹,每月只有一石五斗的糙米,連溫飽都不能維持。不過其中一些表現良好,身強力壯者,又有三個作用,鎮守地方,如緝賊防盜,編為禁兵,或者直接用來準備參加戰鬥,待遇也會稍稍提高,除了上面的待遇,每月還有點月錢。
另外就是李老漢所說的土兵,其中廣南最多,其次是荊湖地區,然後就是巴蜀地區。
畢竟多數地區天氣炎熱,或者山高水遠,來自北方的禁兵多不適應。另外就是可以替朝廷節約費用。但這幾個地區裝置土兵是很早的事了,與王巨無關,只是王巨將它們明確化與擴大化。也建議要稍稍提高待遇。
不僅是土兵,還有北方的弓箭手。西北的蕃兵,以及這幾年在王巨提議下,漸漸成立的各支正式邊兵,都是戰鬥型兵種,土兵待遇最差,就那麼一點待遇兒,誰願意上戰場奮勇殺敵哉?
看來李老漢的孩子就是前一種士兵了。
作為土兵,哪裡會有多少撫卹?
那人卻擰起了眉頭。換了一個話題問:“翁翁,你這孫子幾歲啦?”
“五歲。”
“五歲,未來很難啊。”
“可不是,”李老漢的老妻在邊上開始擦眼淚。
這時後面一人騎馬過來,低聲說了一句。
那人騎馬回到後面的馬車旁,隔著車簾子,與車裡面的人也說了幾句,然後拿出一個金鐲子,重新來到李老漢身邊說道:“這是我家娘子的一片心意,給你孫子的。”
如是一般人。也許不認識,還以為是銅的,但李老漢卻認識。這麼一個大金鐲子得多少錢啦,他連忙搖手。
“翁翁,我不缺錢用,能在這路上相遇,也是一種緣份,收下吧。”
“這是什麼緣份,小的不收。”
“你就不要與我們家大郎客氣了,”邊上一大漢道。
李老漢哪裡拉得過這些人,只好又惶恐又莫明地看著那人將鐲子戴在他孫子的手腕上。
不過那人卻好象有著心事一般。雖然騎在馬上,繼續與他一行象縣城出發。卻一直擰著眉頭,似乎象是遇到了很為難的事情。一直默默地看著遠處。
大道不遠處是兩個土山,土山上植被蓊蔥茂密,邊上則是縣城前的場務,但這裡離縣城很近了,只要眼睛稍稍抬一抬,就能看到土山後面不遠處的城門。
還未到場務,就過來幾名如狼似虎的胥吏,將李老漢的驢車粗暴的掀起,數著車內絲帛的數量。
因為說的是當地正宗的方言,那大漢聽不懂,只好看著李老漢在與他們爭辨。
忽然李老漢就跪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