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用這種粗暴的方法破局落下乘了。
但王巨也無奈,除了這個方法,還有什麼好方法破局嗎?就是這樣,還挾藉著西北所帶來的“利好”訊息呢。
而且為了那六十萬軍民,王巨只能進不能退。
趙頊略有些不悅。
“陛下,請用茶,”王巨替趙頊沏了一杯茶,又問:“陛下,可知楊業之死?”
“知道,王侁之害,潘美失誤。”
“似乎是,實際不是。曹彬岐溝關慘敗,我朝伐遼的中路軍主將田重進見勢不妙,立即將中路軍撤退回來,雖略有犧牲,可損失不重。不過太宗這時發出了一道錯誤的詔令,他以為潘美西路軍在山後太行山之西),暫時不用面對遼國主力軍隊,勒令潘美將雲朔百姓大規模地遷徙到我朝來。”
可能那時候趙匡義想學習趙匡胤,北漢就這麼被弄亡的,從柴榮到趙匡胤幾次攻打北漢不果,於是兵圍太原時,大規模地將河東百姓向南轉移,最後讓北漢只剩下可憐的幾萬戶百姓,無論河東百姓再頑強,就這麼一點人口基數,最後被宋朝拿下了。
但這一招對付燕雲能管用嗎?
“可實際當時山後還有一名遼國勇將,耶律斜軫,此人軍事天賦不亞於耶律休哥,太宗不知道,潘美知道,如果撤退得不及時,讓耶律斜軫的軍隊纏住了,耶律休哥的主力軍隊挾大勝之勢衝來,西路軍必然慘敗。因此對太宗這道詔令陽奉陰違。然而楊業得太宗恩寵,非要執行太宗的詔令。於是在兩人爭議之下,帶了一部分雲朔的百姓南下,大軍速度變慢。事實最後雲朔的百姓未撤離多少,遼國的軍隊已經追上。這才有狼牙村血戰的故事。”
楊業之死,潘美肯定有責任。
但其實真正的責任者還是趙匡義。
“朕明白了。”
其實趙頊就是不悅,王巨也無所謂。只要明年銀行司看到收益,趙頊這個不悅就自動消失了。
但因為現在趙頊悅了。銀行司失敗,以後趙頊會大大的不悅。
然而到了後年,銀行司可能制度基本就完善下來了,到時候趙頊難免要疑神疑鬼,不過王巨也快去陝西了,因此趙頊沒有必要卸磨殺驢。
等到西夏搞掂了,自己又要去彼岸了。
當然,王巨用這種粗暴的手段去解決問題。可能會引發一些嚴重的後果。
或如蔡確之死那樣,但王巨也不管了。
銀行司都不能成功,還管得上以後宋朝朝爭激不激烈!
第二天朝廷下了兩個詔書。
以謝景溫為保安軍知軍。
謝景溫聽到詔令後,差一點急暈倒過去。
現在陝西路是什麼情況,他豈能不知道?況且保安軍位於最前線,別提西夏人議和的神馬,西夏人的信譽能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