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817章 一波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17章 一波波 (1 / 5)

宋忠一行幹什麼,王巨已經講過了。

他愣了愣,雖然趙頊制衡術讓他時常無語,但也能理解,即便英武如李世民,這種制衡術依然無處不在,當然,以李世民的才情,人家玩得更高明。放在趙頊手中,卻玩出了黨爭……

怎麼辦呢,趙頊才情只是如此而已。

不過捫心自問,以趙頊的多疑心,對自己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於是他又說了一個敏感的話題,那就是用人。

在封建時代,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什麼最重要?非是制度,也非是律法,最重要的就是用人。

這是一個極度的人治時代,用人乃是重中之重。因此當一個國家有了一個不錯的皇帝,再用好幾個賢明有才華的大臣,國家就中興了。

這也是范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大部分對著用人而去的原因。不過范仲淹根本就沒有想清楚如何用人,相反的,他的好朋友們乘機打壓異己,連杜衍這樣的四大賢相,也被稱為小人,異己打壓完了,韓範鬥……所以這個新政烏七八糟,根本就不是象王巨前世史書上所說的那麼偉大。

再如宋仁宗,一是他自己的作為,二就是用好了幾個宰相,王曾,呂夷簡,龐籍,陳執中,劉沆,還有第一次為首相的文彥博,武功不提了,但文治上,彷彿是盛世了。

現在王巨講的就是用人。

以前他也講過,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但這次講的則是更尖銳。

“陛下,臣就要離開京城了,可能以後回京述職,還能得陛下召見,但做為宰輔。這也是最後一次進宮覲見陛下了。所以臣講一個重要的問題,剛才臣與陛下說到彼岸。實際對於赤貧百姓也許是天堂,要實際遠不及我朝矣。不過論百姓對彼岸政治的擁戴。卻遠勝於我朝。不僅有廣褒的生存空間,以及赤貧百姓生活改善的感恩之心。還有良好的吏治。”

“檢查組與幹部守則?”

“正是,在彼岸如果有一個村莊百姓生活貧困,作為彼岸的當地市鎮幹部,會立即派人下去解決,替百姓想方設法,改善其貧困的生活,放在我朝,能否出現?”

能不能出現。且看歐陽修與蘇東坡吧,歐陽修在漵州,整天與一群鄉紳遊山玩水,玩開興了,再說什麼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東坡在杭州呢,整天挾妓遊樂,寫詩作賦。

但不要說他們在地方不是好官,其實就到了這種地步,他們在宋朝官員地方政績中,算得還不錯了。

這種狀況了。想一想,所治境內那一個村莊貧困,會不會有官員親自下去解決?

“但臣說的不是這個。臣所說的這些幹部有幾個人乃是進士及第出身?一個沒有!即便舉人也罕見之,多是連一個舉人都不是的幹部。陛下,還記得我朝開國賢臣趙普王明等人出身吧?”

“幕僚?”

“也能說是胥吏,為何自隋唐起,國家重視科舉?其實臣以前所說的權利分配,也就是制度吧,也是從隋唐才開始進一步完善的,包括科舉,為何科舉。推陳出新,防止壟斷世襲。”

“我朝太宗更加重視科舉。也不能說不對,這一舉措。及時地將武將專權亂政得以矯正,然而自仁宗時起,科舉用人已經又到了重新矯正之時。”

“矯正科舉?”趙頊訝然。

“作為官員必須知書識字,但能知書識字就可以了,再者,就是吏治的才幹。因此趙普即便只懂半部論語,也是一個好宰相。但現在呢?有計程車大夫幾乎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當真國家離不開這群進士及第計程車大夫?彼岸有進士嗎,西方那麼多國度,有的國家也同樣強大,他們有科舉嗎?但另一方面呢,有些有才華的胥吏,因為非是進士及第,始終不能得遷。不能得遷,胥吏也不想好了。”

“王卿,你是說……”

“實際國家每年可以適度地提撥二三十名德才俱佳的胥吏進入官場,這樣各州縣的胥吏有了盼頭,特別有一些有才華的胥吏,那麼必然會專心配合各州縣的地方官治理一方百姓,以求得進。其次這些胥吏進入官場者,難度比較高,無一不是千里挑一選撥出來的,那麼就會對士大夫產生衝擊,最少不會有人喊出,這個國家乃是陛下與士大夫共治的國家!”

“如果國家想用科舉推新出陳,那麼就象太宗那樣,權貴子弟皆不得參加科舉。如果只考慮到用人,只有進士才是德才兼備之人?看看有多少進士官員導陋的表現!那麼何須糾結於科舉?就象有些反對戰爭的大臣,他們沒有弄懂一件事,想和平可以,但不是買來的和平,能買到和平嗎?結果搜刮國內百姓所民脂民膏,壯大外夷。或者就象西夏那樣,如果我朝不是時常地給二十幾萬歲賜讓他們不停地緩過元氣,那用得著糾纏到現在?和平可以,合縱連橫也可以,但這些只是手段,目標乃是強壯自身。削弱自身,強壯敵人,那叫和平嗎?所以始至今日,這與科舉用人一樣,已經在舍末逐末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