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授低聲問:“太保,是真的嗎?”
“難道這還有假嗎?”王巨反問道。
不要小看了這些蕃人,他們都是熙河的精英,王巨說了,他們也未必相信,必然會暗中請人查訪一些相關的史書。
在這件事上,王巨是做不來半點假的,不然就弄巧成拙了。
而且他說的認同,也極其重要。
就象一個漢人與一個少民結婚,生下一個孩子,他們認為這個孩子是漢人,那就是漢人,甚至與白種人混血,仍是漢人,只能說是混血漢人,當然了,如果是與黑種人混血的後裔,那多少有些難辦了。
如果他們認為少民是高大上的存在,長大成人後想生多少孩子就生多少孩子,讀大學還會加分,平時政府也有補貼,甚至可以公開帶著刀逛街……那麼將這個孩子定性為少民,以後這個孩子長大後,各方面就會向少民主動靠近,最後成了真正的少民。
如果在海外,那怕是純血漢人,但他們認為我就是美國人,歐洲人,中國的啥與俺沒有關係,實際這些人已經就不能算是漢人,而是香蕉人。無論他們是什麼人種,好將他們看成外國人,甚至敵人了。
實際就是吐蕃高原上也開始混血,融入了一部分漢人的血液,比如唐軍的那些戰俘呢,還有兩次和親送去的幾萬名工匠呢?不可能全部被虐殺了吧。
因為文明的進步,各族的交流,實際從很早起,中國各族就開融合了。但融成了漢人,還是胡人哉?
所以這個認同很重要。
但總的來說,想要河湟融合。比較緩慢。
以後會陸續派出一些永久的居民過來,那就是保捷,讓他們帶著家人過來。半民半兵,一邊開墾一邊守衛各個堡砦。
時間久了。大家也相互融合了。
可是這個時間比較長,畢竟與人煙蕭條的西夏相比,整個河湟並沒有遭到連番的戰火催殘,更沒有苛刻的稅賦,雖人煙不及中原稠密,但也不能稱為稀疏。
想大規模遷徙許多漢人過來融合,是不可能的。
不過只要朝廷往上面引導,會加快這個速度。
其實王巨不知道的是。史上唃廝囉這一脈系並沒有中絕,就象洮州一帶姓趙的漢人,最少有十分之一就是唃氏的後裔,也就是從血統論上,他們比那個還要尊貴。
不過他們後來全部成為漢人了,而不是所謂的吐蕃人。
想徹底的融合很難,不過王巨這個新穎的觀點宣揚出去,能有利於減少雙方的矛盾與隔閡,至少大家都是“親戚”了。
也不能怪王巨無恥……宋朝在軍費上花費太多了。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象軍費佔據著國家財政稅收的百分之九左右。別說什麼gdp,今天修了馬路,明天毀了再修。gdp又出來了。
因此還要看它與財政稅收的比例。
這是一個安全的比例,一直沒有拖累著國家的發展。
再看美帝,達到了百分之十七八左右,實際達到了這個比例,已經或多或少影響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蘇爭霸時,蘇聯就是這樣被拖下海去的。
但再看宋朝呢,往往能達到百分之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