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網文主角多是三觀不正,而我的書主角三觀基本很正,因此看上去很是聖母。但有沒有弄清何謂聖母,憑藉主角在交趾的做為,默視了伐夏與永樂城慘敗,好為自己佈局,也不能稱為聖母。當時我寫的時候還怕大家反感呢,一略而過,沒想到還有人說主角是聖母,大家接受能力強到這份上,我無語了。
…………
範純仁撇了撇嘴,心想,你打擊報復唄。
其他人也是這個想法,頂多與趙頊說法差不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算王巨做得不對,也是你司馬光錯在前面的。至於你在涑水養老,那就安心養老,但就是到了涑水仍不安份。
當真你成了趙普?
所以也不怪王巨報復了。但不管如何詮釋,王巨就是在報復!
但豈止!
如果這個傢伙還活著,沒辦法賣國於西夏,但還能賣國於契丹。而且王巨的新政,也能讓他一二三瘋狂地推翻。
因此聞聽司馬光真的病死了,妃兒很擔心,王巨卻開心地讓侍衛宰了一頭羊來慶賀。
這個不好說了,不過王巨也有一套說辭:“範公,司馬光有何政績?”
看司馬光的履歷十分簡單,進士中了甲科,也就是前五名,比王巨蘇東坡的名次還要高。所以一為官便成了華州判官,隨後改任為蘇州判官,父親去世,回家守孝,這時候司馬光沒有變味道的,比如上書論述了差役之害,弓手必須增設武官教訓,否則空擾民而弓手戰無力。隨後得到其父好友龐籍的提攜。成為幷州通判。
忽裡堆之戰失敗,司馬光將責任推給東推給西,龐籍一人承擔任了責任。史書往往會美化這一段,實際司馬光在這時的做法極其醜陋。並且也從這時心路產生了轉變。
仁宗末年,司馬光混成了起居舍人,知制誥,其實這時候他脫變得還不算太厲害。然後到了趙頊時,趙頊與韓琦相爭,司馬光從中和稀泥,撈取了更大的好處,成了帝師。
王安石變法來了。政治主張不同,王安石又是後起之秀忽得重用,司馬光心中可能也有些不平衡,因此矛盾激化,隨後司馬光開始向“半人半鬼”方向正式轉化了。
也就是司馬光除了反對變法外,幾乎找不到一條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政績。
“對了,還有修史,但我朝那麼多文學大家,曾鞏、蘇轍、蘇軾等人,那一個人沒有這個筆力修這本史書?”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修著的。但別忘記了,他與司馬遷截然不同,司馬遷那才是真正靠自己能力修史記的。司馬光修著史書,所用錢帛資料官員助手,都是宋朝朝廷撥放的,因此就是這個政績也要大打折扣。
還有一個政績,那就是史上的大送,如果不是範純仁與呂公著再三阻攔,連整個熙河路蘭州都能送給西夏!
有時候王巨心想,這個傢伙如果活在兩宋之時,恐怕比秦檜還要厲害三分。
就是這樣。還送走了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
看看這四寨是什麼地方?安疆堡是慶州兩大門戶之一,葭蘆寨也就是太祖差一點遇險的所在。它是溝通麟州與綏德軍的重要咽喉,東接河東。米脂寨就在銀州的下方,扼守著整個無定河東半部綏州地區,浮圖寨就是原來西夏的細浮圖寨,它在大里河之北,有此寨在,夏軍再也不敢輕易兵犯大里河南部與綏德軍各堡砦。
如此重要的四個堡砦,一二三就送走了……好吧,為了和平,送就送吧,關健有沒有換來和平,得到了這四個堡砦後,西夏更加瘋狂地向宋朝進攻了,甚至與阿里骨聯起手來進攻。
這樣的大送不死,王巨如何能心安?還有登州那個阿雲案,案發都過去快二十年了,司馬光前面為相,後面就派人將阿雲處死,這樣的記仇心,這樣的報復心是何等喪心病狂!
“或者論才情,司馬光可及蘇軾?我為大宋做了這麼多事,至今譭譽參半,範公你不提才情,專提操守,連我也敬佩萬分,又身居高位,但為何無一人能有司馬光名聲響亮?”
恩……蔡確等人一起豎起耳朵了,似乎王巨要說中關健。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此你我心機皆不及司馬光,欺世盜名,沽名釣譽的能力,更不及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