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巨敢說出來麼?
蘇轍問:“這麼說,介甫公變法是對的了?”
王巨沒有回答這個敏感的話題,而是說道:“介甫公實際不能稱為變法,而是改革,何謂祖宗家法。齊人寬民,有限度的節制武將之權,這才是真正的祖宗家法。就象章子厚所說的,無論冬天穿厚衣,夏天穿薄衣,必須穿衣服。衣是法,變的只是衣服的多少厚薄。如果說介甫公是變法,那麼祖宗家法那就不叫法,而是為道,大宋的治國之道!”
也就是王安石與王巨所做的。並不是真正違反了所謂的祖宗家法,還是調節,只是調節的幅度比較大罷了。
算不算詭辨呢?
有的大臣在沉思。
但王巨又說了一句:“諸公。臨近三月,五月端午過後,我就要去陝西了,因此現在我所說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肺腑之言。”
“這麼快?”蔡卞訝然。
“我說過六年,三年京城,三年西北,我非君子,但同樣一言。駟馬難追!三年時間快到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
“範公,此子執政後。天下再次紛紛嚷嚷,但與王安石不同。此子頗會收買人心,危害更大。”程頤說道。
他指的紛紛嚷嚷,正是山陵灘塗湖澤的承包制度。
只要它在執行著,爭議聲與不滿聲就會繼續著。
除非兩條,王巨執政十年,能承包的山陵灘塗湖澤差不多都承包下去了,大家也接受了現狀,爭議聲也就自然消失了。可王巨那可能執政十年?
或者強行委派官員整理所有無主的山陵灘塗湖澤,不管有沒有實際的主人,只要不在各縣的田冊上,都是無主之地,全部整理出來,承包給百姓。且不說這麼做,會引起多大的抗議,同樣時間也來不及了。
總之,它是一個半吊子的變法。
不過王巨也未指望過能全面執行下去,就象唐朝的均田制,能執行多少就是多少吧。
但與王安石不同,王巨雖然用了一些嚴厲的處罰來保障各條措施的落實,不過也有恩的一面。
比如銀行司的分紅,對利民監的一再讓利,其實就是一種拉攏分化。
還有去年的三千萬,這個三千萬也算是一種紅利,但這個三千萬採辦主要就是放在了北方。
北方才是各個豪強勢力的範圍,但為何放在北方,這也是一種拉攏分化,那怕運費多一點,成本高一點,也要用這個三千萬商貨的利潤,買動部分豪強的心。
不止這三千萬,今年用金銀收回那些借條了,同時還繼續與各個商賈,實際就是各個豪強搭成一系列未來的合作意向。
因此相比於王安石的變法,王巨執政後的種種措施,爭議聲與抗議聲要小得多。
甚至因此越來越多的中立派大臣,一些溫和的保守派大臣,也繼續倒向了王巨。
範祖禹說道:“何止啊,就象京城的那個小小懷孕案,你以為是誰做的?”
資治修完了,其他幾本書也修完了,這些耆老們繼續留在洛陽不走,便到處串門了,在這些人當中,小程地位不算高的,但他在授學,有很多學生,因此在影響力上不差,所以範祖禹來到了程家所在的私塾,這才有了這番對話。
其實在王巨心中,小程之危險度僅次於司馬光的。
與理學無關,在宋朝程朱理學一直沒有形成危害,但是朱元璋亂認親戚,這才將程朱理學拿了出來,貽害了中國數百年。
小程主要貽害的就是趙煦,也就是現在的趙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