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二一三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一三章 重要與派不上用場 (2 / 3)

“知道。”

“你知道當初範文正為什麼要築這兩寨嗎?”

“這個不大清楚。”

“範文正築這兩寨有兩個用意,慶曆戰爭前,西北的軍事堡砦數量不及現在的五分之一,包括慶州環州延州,環州那時軍事堡砦只有幾個。在原州的上方有滅藏、明珠、康奴三個大部族,他們利用原州西部空擋與西夏人勾結,本身又是大族,時常作惡。官兵剿了好幾次,可是三族百姓剽野,山大林茂,都沒有成功。這時範文正才提議,在他們上方築細腰城與葫蘆寨。後來範文正不在慶州了,不過朝廷還是採納了他的建議,築起兩砦,兩砦築好,一下子將三族與西夏人來往的道路封死。三族無輒了,朝廷又派人招服,三族先後向朝廷請降,於是原州境內安定。”

“原來如此。”

“不僅如此,範文正還有一個用意,細腰城離原州柳原鎮七十里,離環州定邊寨三十七里,葫蘆泉與鎮戎軍乾興寨相望。”

“也就是說這兩砦築起後,環州、原州與鎮戎軍三州軍也緊密聯絡在一起了,那豈不是比華敷道更重要?”

“不是更重要,是重要了十倍,我打一個比喻,若是延州派兵去鎮戎軍,若是按常理必須從延州南下鄜州,兜一個大圈子到達渭州,再從渭州到達鎮戎軍。但這兩寨築好後,可以從延州直達慶州,從慶州到環州,徑直趕向鎮戎軍,路程整整縮少了一半。但我上次去環州,順便看了一下,兩砦幾乎快要荒廢了。”

“怎麼會這樣?”

“如果滅藏三部還繼續作惡,它們還有著存在的意義,但三族歸順朝廷了,細腰寨前又陸續修起一些砦堡,三族也無法與西夏直接溝通。餘下的意義還有什麼?便是這兩大邊路的聯絡。但朝廷苟和,連西夏來入侵來抄掠都不敢作戰,哪裡還想到兩大戰區聯手滅敵?那麼這個聯絡又有何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派不上用場,再重要也不重要了。

“弊病百出啊,不過子安,范文正公還是有功勞的。”

“有功勞,就說環慶路吧,鐵邊山寨、葫蘆泉寨、槐安鎮、柔遠寨、槐安東峪寨、槐安西峪寨、永和寨、泥寨、雪泥寨、定邊寨、鳳川鎮、平戎寨、石昌鎮、安塞寨、甜水堡、平遠寨、木缽鎮、白豹城、大順城、細腰城、肅遠城,這麼多砦堡,都有著範文正的影子,有的是他親自建造的。有的是他授意建造的,有的是他派人擴建的,有的是他派人加固的。雖然有的堡砦現在不起作用了,可多數堡砦仍發揮著作用。比如鳳川鎮,正是範文正派人重修。才變成現在這種易守難攻的堅城。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我才敢拓寬拓平鳳鄜道,但有鳳川鎮做著最重的關卡,西夏人也不敢覬覦華池,取鳳川,入鄜州。那樣還不如從延州兵臨鄜州呢。”

“不錯,此言有理。”

“但我對範文正的評價是有功,卻非是大功。第一這種禦敵方式很笨拙,建一堡砦便得派出一支軍隊駐守,它才能發揮作用。建的堡砦越多。兵力越分散,浪費的財力越多。我朝兵費之冗,實難想像了,幾乎是唐朝一年財政的三倍。這種笨拙的戰術無疑是雪上加霜。其次看建的時候。”

“建的時候?”

“龐籍公也在延州建了許多堡砦,但那是什麼時候?先帝仁慈,千古未有,然而為什麼慶曆戰爭後,京西陝西多處百姓暴亂?一是遇到了旱災。二是為了支援慶曆戰爭費用,各地官員拼命地苛斂百姓。百姓活不下去了,這才發生了暴亂。但為什麼先帝不派官員賑災?國家沒錢了。不但三司沒錢了,就連內藏庫也沒錢了。這麼多錢哪兒去了,要知道可能是兩三億,三四億錢帛糧草。”

“是啊,真奇怪。”

“奇怪吧,就象我這三戰。我不說繳獲的所得,只說支出。武器損耗,士兵撫卹獎勵。那個資助的不算,只算朝廷發下來的撫卹獎勵,不過十萬貫。三川口一戰,劉平帶的兵馬比我手中多了三倍,損失更重,但五十萬貫夠了吧,就打算一百萬貫吧。好水川更慘,三百萬貫。定川砦那慘到了極點。一千萬,兩千萬貫吧。府麟路那邊損失也不小,不過是打勝了的。一千萬貫吧。然而怎麼變成了三億?”

這個賬嚴重地不對頭。

“問題很簡單,因為增兵,增兵就要增加糧食供給,後勤物資,現在華池一斗粟也不過十幾文,中原那邊更賤,不足十文。但因為必須在很短時間運到西北,貪汙,浪費,一斗粟到了西北成本能達到三四百文錢,高者能達到一千多文錢。幾十萬大軍,無數民夫,還有幾萬戰馬,每天要消耗掉多少昂貴的糧草?這一消耗就是數年之久。范文正公在那時廣修堡砦,我就不提薪酬,最少得供應百姓伙食,那不是幾文錢的小米,而是幾百文錢的小米。一個堡砦修下來,在慶州賬面上看到的是糧食物資的損耗,但到了三司賬面上,得花費多少?”

這樣講,葛少華就明白了。

所以宋朝以前,國家也提撥了許多重臣的門客幕僚做官員,他們不但隨著重臣做了多年的事,而且耳聽眼觀,也積累了許多經驗。就象皖江口一戰中的那個王明,這是北宋一個遠被人低估,文武雙全的幹臣,他起步便是做了後晉驍將藥元福的幕僚,從而漸漸進入仕途。

再說葛少華,呆在王巨身邊五六後,若是外放,也能成為一個不錯的基層官員。

不過宋朝東華門外能唱名者才是好男兒,那就什麼也不要說了。

一行人繼續往前走,這時朱清騎馬奔了過來,來到他們身前,下了馬說道:“王知縣,一百匹吐蕃馬運到了華池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