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安,朝廷財政真的很吃緊,”章楶將很咬得重重的。
承蒙王巨力薦,蔡挺開始關注章楶,不久發現章楶確實有些才華,蔡挺便漸漸重視,包括有商議謀劃時,會將章楶喊過來做一個參謀。所以章楶也瞭解了一部分蔡挺的為人,與自己很類似,一個很實際的長官,什麼叫很實際呢?
就是不會胡話亂扯,什麼手一揮,賀蘭山就拿下來了,但也不會害怕西夏人,能清楚地知道敵人的長處與短處,敢於合理理智的步步擊敗削弱西夏。
所以這個新知州與懦弱無關。
但為什麼說出這句話?
只有一個原因,財政太緊張了,緊張到無法再維持一場真正的戰役地步,所以蔡挺見好就收,能在秋後打敗西夏人就心滿意足了,沒必要佔領一個堡砦,從而掀起第二場戰役。
“我也不大清楚,大約很吃緊,”王巨說道。
據傳史上趙頊繼位後興沖沖地跑到三司查賬薄,朕要做事啦,但做事手中得有錢,這就是宋朝了不起的進步。
就包括一些大儒,如葉適與陳亮,就堅決反對“高談者遠述性命,而以功利為可略”,“務實而不務虛”,講那些存天理,滅人慾,實際嗎?國家百姓沒錢能辦好事嗎?然後又說人慾是本性,不能“教人抑情而徇偽”,不xxoo,不享受美食,不看歌舞,不重名,不重地位,二程老朱你們能辦到嗎?自己都辦不到的東西。如何讓其他人去做?
那怎麼辦呢,適當的節制不好的人慾,加以引導,使之向好的方向發展。
在宋朝就出現這樣有遠見的言論了,不是王巨說的。而是吏部侍郎葉適說的。
其實就是在南宋朱熹也不佔據上風,不過後來朱元璋亂認祖宗,禍害來了……
所以趙頊立即看財政支出收入,結果一看傻了眼。
但說開了也無妨,不就是一些財政赤字嗎,王安石只要斂一兩年。就全部解決了。
戰爭必須得打,持續地打,為什麼要這樣說,那就是不能給敵人喘氣的機會。財政赤字可以放在後面慢慢地去解決,這才是高明的手段。
不過也不能怪蔡挺。現在是韓琦為首相,他豈能不擔心?
但蔡挺有蔡挺想法,王巨有王巨的想法,疆砟堡不佔領,那些個野利族人如何安置哪?
想到這裡,王巨說道:“打了再說。”
章楶啼笑皆非,別人是說了再做,王巨則是做了再說。
不過也沒那麼簡單的。想要佔據疆砟堡,必須未來一役,將西夏人打痛了。短時間不能再發起一場更大的戰事,那麼蔡挺才不會有異議。至於幾年後,幾年後蔡挺還會在環慶路嗎?或者說嵬名山的事發生後,西夏還在乎一個疆砟堡嗎?
章楶又說道:“聽說程公在延州去世了。”
這就是章楶的遠見之處。一般人不會在意的,不過章楶在意了,並且刻意通知王巨。
原因簡單。就是那條華敷道。
王巨果然一愣,許久才問:“新知州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