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二四一章 大順大順(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四一章 大順大順(上) (1 / 3)

從地圖上看,環慶路與鄜延路的宋夏疆界形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形,拐彎點就在平戎鎮。但有一處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大順城。它背託著柔遠寨與荔原堡,就象一把鋒利的三角刺刀,突兀地屹立在邊境上。

但它的地理位置又無比的重要,北據著兩川之口,東邊順著烏川古路,直達慶州城與鳳川鎮,西邊自後橋堡川路一直到達北椵木嶺。宋朝就在這裡的古道與西夏分界。

可這個西夏人未承認,幾年後梁氏跨過了椵木嶺,築十二盤堡城,李復圭派李信出兵,導致第二次大順城之戰。略有過,李信全軍覆沒了,也有功,在幾十萬夏軍圍攻下,慶州一堡砦不失。但李復圭悲催了,居然有大臣說那是西夏人的地方。就不算不是宋朝的領土吧,那也算是閒田地區,兩國的緩衝地帶。

向東就是華池縣境內,向西便是柔遠寨,皆有大道通往。所以一城在手,幾乎成了華池縣與柔遠寨最重要屏障。

而且地理條件也好,兩川交匯,有一個不小的河谷平川地帶,因此後來宋朝官員陸續又做了擴建。

現在的大順城分為南北兩城,佔地幾乎達到了七八百畝,南城一分為二,分為官兵與蕃兵駐所,城西便烏川古道,可達鳳川鎮,柔遠寨與慶州城。

兩城皆倚西山而建,城牆自平川開始,一直延伸到西山山頂,北東南三面由兩川做壕溝,實際就是三道比較寬闊的護城河。

去年華池縣遷徙的僅是荔原堡、疆砟堡、柔遠寨的前線地區百姓,但大順城的後方諸寨蕃人未動。他們夾在荔原堡與大順城之間,後有荔原堡掩護,前有大順城抵擋,也沒有必人遷徙。除非一種例外,如眼下……

節義峰上。李諒祚看著大順城。

“如此肥沃險要之地,父皇為何不要?”李諒祚問。

“陛下,當年范仲淹搶走我們馬鋪寨,於此築城。先帝正於定川砦與宋人交戰,後來大敗宋人,遼國又與我國交惡。迫於兩國壓力。先帝這才與宋朝籤成和議,至於慶州地界,宋人乘我朝與遼國作戰時,侵佔了後橋、十二盤、蕉蒿堡等地,先帝便派人來築舊堡。宋人於前線挖壕溝為界。然後又為豐州與屈野河西界發生爭執,慶州的邊界便擱置下來。所以它們嚴格來說,還屬於我大夏的領土。”他身後的一名太監答道。

李諒祚不語,卻抬頭看了更東方。

那太監十分機靈,立即改口道:“大好江山,有德者居之。三位先帝斬棘披荊,開創了我大夏大好山河,如今吐蕃角廝囉已死。宋朝那個病鬼皇帝不分輕重,沒視宋朝仁宗皇帝的傳位之功,掀起了濮儀之爭。導致朝堂崩裂,財政困窘,正是陛下拓土開疆,擴大我們西夏疆土之時。”

這個太監說的話某種意義確實存在。

先是李繼遷,強行讓西夏獨立,拿下靈州與銀川平原。

後是李德明。與宋朝修好。其實那時候還是一個機會,而且宋真宗才繼位時是何等的驚豔。說句誇張的話,即便宋孝宗都遠不及早期的宋真宗。不過一個城下之盟。宋真宗雄心壯志一起完了,李德明與吐蕃回鶻人打,就讓他們打吧。由是李德明得到了河西走廊。

李元昊開的疆土不大,但也開了,攻破豐州之後,連帶著北河套諸族一起歸順,從此南北河套盡歸西夏人控制。當然,他最大的功勞,還是屢敗宋軍,大敗遼國,使得西夏正式成為一個國家。

李諒祚看了許久,下了節義峰。然後又來到大順城的壕溝前。

這時候大順城還沒有修水寨,加上秋水始平,明為壕溝,實為兩條小河,河水比較淺。

直到大順城之戰過後,宋朝將士這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修水堰堵水,將兩河水位抬高,但那樣又必須要修一個水寨看守水堰。總之不攻僅守,很很地被動……

李諒祚看著這兩條小河,慶州水土還不錯吧,加上秋雨住了,沒有山洪暴發,河水立即變得清澈起來,水位又低,因此幾乎能看到河底的鵝卵石,以及飄揚的水草,甚至遊動的魚兒。

“淤泥不多,多是沙土與鵝卵石……”李諒祚高興地說。

於是回到中營大帳,說道:“準備進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