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 第三十六章 漁夫的故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六章 漁夫的故事 (1 / 3)

元黑子越說越氣憤,又道:“朱員外家兩個鐵匠,一年給一百貫錢薪酬,我嘛,倒也罷了。但原本是二十把劍就給我四貫錢的,現在倒好,變成了四十多把劍,才給我四貫錢。那麼以後是不是聚上一年,才算一次分成?”

不比無所謂,一比元黑子心裡也不平衡哪,活兒做得最多,一年憑什麼只分二十貫錢?

“還有,大牛心腸好,若沒有大牛,朱家憑什麼如此對寨子?給我們幾個賞錢就不錯了。若大的朱員外不敢將大牛當小孩子看,那麼多衙內那個不眼高於頂,不敢將大牛當小孩子看。人家一手變出夏國劍,你們也這樣待他!”

“我們給他修了窯洞,”一個婦人不服氣地說。

“修窯洞,好大的恩惠,就是這個窯洞,還是朱家拿錢出來修的,不然你們能想得起來?看看寨子的變化吧,大牛對不起你們嗎?”

這個不大好說的。

錦上添花添的也許是金絲銀線,論價值豈不超過雪中送炭炭的幾十倍?但那個人情更大?

去年大家生活沒有改善之時,寨子裡的鄉親對王巨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二嬸不服氣,王巨不作聲的原因。

這筆賬用錢來計算,永遠是算不好的。

但元黑子也有理:“不錯,一年是可能分了不少給大牛。可人家是讀書子弟,早晚要進州學。到了州學一般要學三百到五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進了城,得花多少錢?”

在寨子裡生活多是自給自足,一年能有一個額外的二三十貫錢收入,那麼一家就可以過上溫飽生活,一年若有五十貫額外收入,一家都能過上小康生活。但到了城中則是不同,有人說賣炭翁一日賣炭一百文錢,一家人都不能保持溫飽,就是這個原因。什麼都要買,那個錢用得就會快。

王巨原先也不急,莊稼能自飽了,還有三十幾頭羊羔子,一年額外得到二十多貫錢,滿足了。況且他確實領了寨子鄉親的恩惠。不過王巨現在想拜張載為師,那就不同了,一旦進了城,即便他節省,帶著弟弟與妹妹,一年沒有四十貫錢是維持不下來的。王巨也正在為這個錢帛發愁呢。

不是大家不會想,而是自發地不願去想!

所以王巨說成長的代價。

這種模式非是做背騾子,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王全還用背騾子的分紅方法去解決,最後必然會產生種種矛盾。

就是打官司打到保安軍,打到延州府,王全這種方法也必被判成錯誤的。

若是用朱家鐵匠說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寨子百姓不知好,若非王小郎,一把劍紅利朱家能給五貫錢那就不錯了,朱家當真是善人老好人?

元黑子一口氣說完後,摞蹄子,不幹了。

王全苦惱之下,只好找到王巨:“大牛,你勸一勸元黑子吧。”

王巨沉默半晌,大半天后說:“翁翁,這樣吧,三牛,你過來,給翁翁講那個漁夫的故事。”

知恩必報是應當的,可是這個報也要有底限,否則就是善良的小金魚也會忍無可忍。

三牛奶聲奶氣地將一個童話故事講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