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勘沒有說姓名,但胥吏會意,能讓程勘關注的小子能有誰呢。
他走到王巨身邊,悄聲問:“程公問你為何還不動筆?”
王巨也小聲回答:“謀定而後動,得將思路理清楚了才能動筆,反正時間寬裕。”
胥吏回去低聲稟報,王巨沒有說什麼,只是一個時間寬裕,卻說明了一切,程勘不言。
王巨還在思考。
策與論都是議論文,但偏重點不同,論偏重於是非對錯,策偏重於解決辦法。
但相同的地方,必須有一個鮮明的觀點,這個觀點多少還不能讓程勘反感……
這才想第一策,馬政。
自己的觀點就是立即將馬調入軍中,建立一支強大的騎軍,這也是解決馬政之弊的策略。
它是論點,但有論證。
首先得說明騎兵的重要性,在宋朝指望出現一支清一色的騎兵那是不可能了,但適度地有一支騎兵同樣很重要,例如崔彥進的滿城之戰,李繼隆的唐河之戰,徐河之戰,都有一支強大的騎兵,至於李繼宣、魏能、楊嗣、楊延昭、田敏、秦翰聯手的破虜軍之戰,幾人所用的幾乎大半是騎兵。再比如府麟路兩次兔毛川之戰,勝得十分光彩,可那時宋軍中若有一支強大騎兵配合呢,李元昊能帶走一半人回去就不錯了。可是沒有,因此無法擴大戰果。
再者就是防禦,雖然宋朝於邊境廣建堡砦,起了一定的防禦作用,可它有許多缺點,第一個築堡就要派兵守戍,每築一個堡就要多增幾百幾千名士兵,國家又要浪費許多財力。
可實際中就是這種被動的防禦,往往西夏糾集大軍,進攻一堡,若是派兵救,宋朝九成以上是步兵,西夏能利用速度優勢圍點打援。若是不救,那堡必然被拿下。然而宋朝若是在邊境上有四五萬強大的騎兵呢?那麼就能將諸堡砦串連起來,那時宋朝的富裕與龐大的人口數量就能發揮優勢了。大家比拼吧,西夏能耗得起嗎?
可是強大的騎兵不是一天練出來的,合格的騎兵天天呆在馬上,於是成了清一色的羅圈腿。
這就是論證。
立即將馬調到軍中,組成騎兵,也是朝廷馬政的主要目標,同時也減少了墨吏貪汙的渠道。
不過若這樣寫還不行。
馬也是戰略物資,如果朝廷若沒有牧監,而一味的買馬組織騎兵,那就象一個產品,核心技術卻在人手中,難免會受制於人。
還得要養馬。
然而這個馬如何養?肯定不能象現在這種養法,最好的辦法就是給百姓養,但不是王安石那種養法,如在渭秦地區,嵐石地區,朝廷扶持,向百姓提供一些牧場,以及政策與經濟上的扶持,讓百姓以養馬謀生,然後朝廷購買。馬養得好收入就能高,馬養得不好,他們就會貧困,與自家的命運休慼相關,這些牧民就會兢兢業業。
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弊病,不過朝廷可以置一個試點,一個是官辦的牧監,一個讓百姓飼養,相互比較,一比較馬養得好壞,二比較費用開支。但有兩條,第一嚴查官吏向牧民勒索,第二防範官吏收牧民好處,以劣馬當良馬收購,坑害國家。
這方法可能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可進可退了,至少比以前宋朝的那些馬政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