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條,王巨就不知道了。
章楶老遠就迎了出來:“王小郎,怎麼這麼晚才來?”
他比王巨整大了二十一歲。
可是學無老幼,達者為尊,就象張柬之豈不比狄仁傑大了十幾歲,人家還不是狄仁傑的門生?
與王巨交往了三四次,不談詩賦了,那麼還能談什麼呢,軍事,不僅是軍事,那個淺攻,還有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好吧,若是談這個,試問這個天下,有幾人能趕得上王巨?
章楶折服了。
“抱歉則個,”王巨拱手道。
趙頊低聲問:“就是他?”
王巨點頭。
趙頊也好奇地打量著章楶,王巨說了那麼多,不是白說的,至少趙頊知道國家軍事是短板,主將之才更是短板。
父母召見王巨,王巨說了一個問題,何人才能有能力擔任這個主將,肯定不是歐陽修推薦的孫沔了,韓琦同樣不行。慶曆時表現好的狄青與張亢都死了。就連一些能打的,如張岊、王凱、王信、種世衡、周美這些大將也一一去世了。
西夏若是老實,那麼就花點錢買安吧,可花了錢,都買不了安,天知道那一年又得爆發大戰,然而主帥與大將都嚴重缺乏。
因此王巨說章楶是文武才,他來了興趣。
“這位是……?”
“京城趙家的大郎。”
“那個趙家?”
“一個大戶人家。”
大戶人家,章楶就沒有太在意。趙頊身後兩個侍衛想捂嘴樂,趙頊狠狠瞪了他們兩眼。
不過章楶身後一個青年狐疑地說:“趙大郎,我好象在哪兒見過你。”
“你是……?”
“他是三司使蔡公三子蔡旻蔡惜民。”章楶介紹道。
蔡襄有三個兒子,蔡勻,蔡旬,蔡旻,最小的兒子乃是慶曆三年出生,正是宋夏交戰,中原又遭遇罕見大旱之時,因此蔡襄給幼子取名為蔡旻。
有意思的是蔡襄用包字頭給兒子取名,意思要包納,這個蔡旻未來用人與田給兒子取名字,立身為人,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農以田為基,於是他兒子便是蔡佃,蔡伷,蔡伸。
蔡旻兩個哥哥蔭補為官了,但他本人還沒有蔭補官員,於是今年也參加了科舉,但沒有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