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握緊了孔晏清的手,說:“我懂你,我都懂。”
孔晏清就這樣一直堅持著,沒多久,她接受一檔愛國宣傳節目的邀請,參加訪談。
孔晏清拄著柺杖,背脊已經完全直不起來了,但幾十年的記憶卻依舊那麼鮮活的存在在她的記憶中。
她訴說著年少叛逆的自己,訴說著家破人亡的痛恨,訴說著自己參加地下工作時的艱難困苦……
那個時代,如她一樣的人太多了。
他們都經歷了國破家亡,為了挽救國家於危難,有人走上了戰場,有人轉戰到了地下。
無數的鮮血和生命鋪就了現在華國的和平盛世,然而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們,他們沒有經歷過那場國仇家恨,而經歷過那些的老人們,正在一個接一個的離開。
再加上現在和網際網路的發達,誕生了很多顛倒是非黑白的營銷號。
你可以在網際網路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已經蓋棺定論的事實,過一段時間就會被翻出來老調重彈。
要麼是洗白一個奸臣貪官,比如年少不知何坤好,到老方知真中堂。
要麼是抹黑一個忠臣良將,比如用“肉袒牽羊“的形象來惡搞民族英雄。
更有甚者,把一個歷史學家都最不願意提起的時代,吹成最好的時代。
在這種片面化標籤化的歷史觀浸染下,很多人以竟然以那些時代為榮,覺得生活在那些時代,比現在的太平盛世更好。
比如魏晉南北朝,比如那哥承載著幾萬萬華國人痛苦和仇恨的時代。
無數先輩們用血的教訓,換來了如今國人的太平盛世,這些人對先輩們沒有絲毫的敬意,反而倒反天罡誇起了那個時代的號。
營銷號在這其中賺足了流量,不懂歷史的人則被帶歪了節奏,忽視了先輩們在其中的付出。
孔晏清對此是痛心疾首的。
因為那些死去的人,是她的親人、她的朋友、她的戰友、她的同胞……
“對於很多年輕後輩來說,戰爭,不過只是歷史書上的短短几行字,但是對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戰爭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每天都在死去,戰爭就是自己每天睜開眼,都會慶幸自己還活著,卻又內疚只有自己還活著……”
“只有親眼見過戰爭的人,才會知道戰爭和炮火的殘酷,我見過失去家人朋友的倖存者,見過被炸彈轟炸後瞬間倒塌的房屋和破敗的城市,也見過明明已經失去了家園,卻仍願意笑著面對生活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