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貴為大離公主,從小接受帝王心術薰陶,豈會不知事情輕重?
大離文人科舉,歷經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從童生秀才舉人到進士,才算攀上了人生巔峰。
三年一個迴圈,進士不過寥寥數百人。
其中大部分進士,從七品知縣做起,終其一生,也不過四五品就到頭了。
好多進士到了這個品級,彷佛頭頂上遇到了無形的屏障,做官就再也上不去了。
因為即使考中進士,考的也只是四書五經,雖然號稱聖人言語,但這些東西,其實並不是經世治國之道。
真正教授帝王權術,為官治國之道的地方,是翰林院。
入選翰林院,被稱作點翰林,這才是為官入仕的最終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以同榜進士而論,一科大概有三百人。
其中又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數十人,進士出身,頭名稱為傳臚。
三甲二百餘人,同進士出身。
殿試完畢後,除狀元榜眼探花傳臚這四人外,其他進士需要在進行幾十天的學習後,參加不外人所知的第四次考試。
朝考。
二甲的進士,比三甲的進士會多五分,然後根據朝考分數評定。
然後在這三百人中,會有二三十人透過朝考,被稱為庶吉士。
他們和不需考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四人一起,進入翰林院學習,這些人都被稱作做翰林。
翰林院就是培養儲相得地方,曾有非翰林不入閣的說法。
就是說,如果不是翰林出身,進不了內閣,幾乎終生和二品以上官職無緣了。
然而到了這一步,即使是翰林之間,仍有很大區別。
一甲進士和傳臚,一進入翰林院,就得授官職。
一甲三人,授的是從六品地修纂和正七品的編修,傳臚授的是從七品的檢討。
而其他幾十名庶吉士,則要在翰林院學習過後,才能得授官職,且獲得一等評價,才能得授七品官職,評定不好的,直接外放知縣主事等官職,仕途相對就差得多了。
但無論如何,進入翰林院,才算真正走完了為官前最後一步。
而且裡面教的,是真正的治國權術之道,這些東西,是不能為太多人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