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明初第一豪強> 第10章 豬血為信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章 豬血為信 (1 / 2)

年關將近的時候,莊內三十二名中年與老人還有二十多名男丁代表上百戶人家親自來到了張宅、帶著不少糧食、債契、甚至還未出閣的姑娘來到了張府的大門前前來“拜早年”。

得到吩咐的阿熊阿豹等人沒有像往年那樣對這些按照慣例前來“孝敬”的莊內百姓吆五喝六的請進庫房,等待著少主的發落。反而依舊用有些出人意料的恭敬態度說道:“鄉親們這是幹啥?不是已經貼過告示也傳過信了麼?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茅房霜。。。或者硝石一類的東西。。。”

“那東西我們實在沒有門路啊、不過還是帶來了一點兒,卻覺得太薄了。這次也算不上什麼送禮,只是無功不受祿。我們實在不好意思欠租欠債,還望。。。”一名還算年長的老人對阿豹說道。

“那你們去張家祠堂找我們少主人吧!我們少主,有些話,想在那裡對你們說。”似乎想起了什麼,阿豹對眾人說道。

不同於後世或者以前很多有不少歷史書香門第大族,以軍功授田獲得現有地位的大周虎翼右軍第五營指揮使張世功,也就是原來的張小磊父親一家從行伍中崛起不過一代人、發達起來也不過十餘年左右。有武官官職與直接暴力在身的情況下,對宗祠之類的作用看的並不是很重。身為鄉間惡少的張小磊過去也很少在祠堂那裡行使什麼族規,像來是看誰不順眼上門找人就幹。比起要些臉面的明清絕大多數地主豪紳可要惡劣上不少、典型的暴發戶。因此,所謂祠堂,也就是比較寬敞一些沒有牆壁分割、只有幾根柱子的老三間改良型、兩丈半見方的房宅而已。

張世功這個名字當然專門請人給起的,張小磊的父親原名就叫張大磊、後來覺得自己這名字實在有些不夠層次,才改成張世功。張世功的父親也是出身行伍、爺爺那輩就是從北邊兒逃荒要飯過來的難民。至於太爺爺究竟是哪裡人、張世功自己都不太清楚,更別說張小磊了。

以前張家從沒修過家譜。不過張世功為人還算誠實,或許因為不太重視什麼祖宗牌位或者族譜之類,毫不諱言的在族譜中就只承認自己不知道自己太爺爺究竟是誰,並沒有瞎編亂造攀龍附鳳。往前只能數到安家在大周軍中的張大牛還有逃荒乞討的張大五了。總共不過寥寥幾個牌位而已。

這時候祠堂內的張小磊,卻鄭重的跪在“祖宗牌位”前一張柔軟的厚棉墊子上、心中暗道:怎麼還不來?應該快了吧。當聽到祠堂門外一些嘈雜之聲還有老少人群的議論之聲的時候,才鄭重的高聲嘆道:“孩兒不孝、自幼以來不但不服管教荒廢武藝學業、數載以來更是橫行鄉里、魚肉百姓、危害一方,犯下累累錯事甚至是罪行。在此孩兒對天發誓:一定要加倍彌補和償還自己的過往罪過,不但今年一定要免去莊內百姓的一些負擔,還一定要讓莊內莊外二百戶千餘口以上的張莊鄉百姓最終過上錦衣玉食甚至是飛黃騰達的生活。。。”

此時祠堂外的人們卻依舊不敢相信眼前的這一幕,張小磊則緊接著站起身來到祠堂門口的人群前鄭重其事的說道:“我知道鄉親們今天為何而來,也早就在這裡等候多時了。剛才的那些話,是我對鄉親們的懺悔與立誓。如此,就不可能把減免或者歸還的東西再要過來。相反:我還有另外一些物契要贈與大家。

張小磊接著對眾人說道:“田產是父親和兄弟在沙場軍功掙得,恕在下還無權變賣或轉讓,但有些東西我家卻用不著、應該將所有權物歸原主。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耕者有其農具、耕者有其曆法卻是應該的。。。”

說罷,張小磊拿來早就準備好的不少畫押過的物契親自送到了這些人的手中:“今天沒有來的麻煩幫忙轉交下,我知道這些還遠遠不夠,但現在能做的就只有這些了。還有些財物在祠堂牆邊的箱子裡,一共是十箱百餘貫左右。應該足夠增添新的鐮刀、稻床、槤枷、秧馬、秧船等農具了,哦,還有曆法。。。”

張小磊雖然以前對一些概念不是十分明確,但這兩個多月以來還是從趙管家那裡明白了不少東西。

自己以前就有一個疑問:人有兩條腿,東邊不亮西邊亮,為什麼自己以前那樣為禍一方、同這裡的人大多是異姓且沒有宗親關係、盤剝也算極重,可為什麼沒有多少人逃亡呢?後來也多少明白一些:當年戰亂中東南不少田地荒蕪,這也讓東南大周在軍功授田的賞賜上擁有很多便利、張家田地即便在湖州一帶都算中上不說、雖然平日裡百姓被盤剝的同那民國時代的北方佃農僱農也差不多少。人均算起來每年只有兩石口糧左右,但因為人口身材、氣候、農具帶來的勞力節約等與北方不同,相比其他很多地方還算活的下去。

而且此時代也不像民國時代那樣普遍面臨燃料匱乏、生態匱乏,野菜都不是哪裡都能挖的境地。當然更重要的、不少地方的都有用所轄百姓去徵兵的習慣。而張世功一家則牢記張大牛當年在軍中多年的經驗:不是同族子弟兵,不要莊內佃戶從軍、寧可在流民中挑選性格身材還算湊合的人湊數、重點培養和提攜家丁。只有這樣,戰場上才能多一些保險的機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或許是出身貧寒的原因,張世功依靠軍中的關係擁有不少新造、比較優良的鐵農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水稻種植中的不少力氣與繁重的勞動。損耗比較快的鐵農具,還有曆法,這些在舊時可是並不易得的東西,這也是舊時佃農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附於官吏或地主等統治階級的原因之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