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明初第一豪強> 第55章 九石強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5章 九石強弩 (1 / 2)

張小磊敢親自帶領整個張家三十餘名最重要的親信還有家丁親自執行攻打縣城的任務,除了種種權術上的考慮之外,當然也是有著依仗。這依仗就是在天武軍大營中繳獲到的二十張小型床子弩。

大周軍隊中比較典型的床弩有二十石大概十倍尋常神臂弩的力量。這還是次要的,這些經典的床弩拉距還往往比較大。張小磊想了很多用比較簡單的辦法用頂多兩個人來拉弩的辦法。雖然不是沒有找到辦法節約人力,但是在張小磊看來這種床弩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不容易有效的調整自己的角度。

這跟青銅炮不一樣,青銅炮因為初速快,往往只需要在五度角以內的很小範圍內調節角度,而強弩射擊進攻中的軍隊時,往往問題是比較多的。這也是從與敵軍的交戰中,給人的一種感覺:床弩看起來威力不小,可從遠距的瞄準射擊到射速、佔用人力等方面都有著種種的問題,更別說那不知道相當於多少件鎧甲的昂貴的成本。這可能才是在火器誕生之初的時候就被輕炮所代替的原因。

不過還是有二三十件最小號的小型床弩引起了張小磊的注意。這些最小號的床弩,據說是按照沈括夢溪筆談中的傳說製成的九石單兵腰開弩。可是自從南宋以來、優良兵源地喪失,崇尚弓弩的大週中卻從來再也沒有出現過能夠以任何辦法單人拉開兩宋標準九石力量的超級大力士。於是,這種號召士兵們訓練的東西就被當做了床弩來用,通常是四個人抬行,兩個人透過專門的絞盤來上弦。因為長期以來根本沒有東南之地出身的人能拉開這樣的強弩,也就乾脆不考慮單人使用了,拉距也變的比尋常的弓還要略大。當然對應的,整個弩的寬度也幾乎寬了很多,形同某些大型長弓。

張小磊最終還是想到了讓自己那些在力量上沒有特別訓練的家丁們能夠單人就把這些最小號的床弩拉開的辦法。

首先是改造底座能夠讓其更為穩固,然後再每個士兵配備一個兩尺高度左右的方凳;開弩的時候,負責開弩的人先穿上兩層鐵甲,然後再背上箭箱或者彈藥箱等重物,讓整個人揹負上折算六七十公斤左右相當於背上另一個人級別的負重。

然後不要求攜帶這麼重的配重行軍,只要求揹著這麼重的負擔站在兩尺高左右的木凳上,手下把距離地面高度有兩米四左右,幾乎如同屋頂一般的槓桿拉到自己下巴的位置。開強弩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太大的力量的。然而利用下巴和雙手一起搭住槓桿上的某個部位,看起來似乎形同上吊一般。但只要目的並不是要上吊,兩個手也一起用力,還是最能夠利用身體力量的一種辦法。

就這樣,一個沒有多少訓練的人就終於可以利用體重的力量以一百三四十公斤左右的力量開動強弩了。七尺以上硬木大槍槍桿製成的撬棍就這樣在一百幾十公斤力量的撬動之下很輕鬆的就利用槓桿原理用支撐杆壓開了足足九百斤左右,摺合五百四十公斤力量的小號床弩。並且利用兩尺左右的支撐杆還大幅度的改善了拉距。

對於沒有什麼訓練的尋常人來說,只要不是太“宅”的莊稼漢或者文弱書生之類,都可以在很快的拉開強弩並給弩上限。拉弩上弦的速度很大程度上還要快於腰開弩,幾乎同神臂弩大致相當。畢竟槓桿開弩器的運用還是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搭弦所需要的時間。

這樣上千焦耳的最小規格床弩,重量往往也在二十千克左右,單人憑藉勉強能夠運用的範圍之內。

當然,為了把戰鬥力和火力集中在比較勇敢的人手中,最大限度的迴避自己身這些親信和家丁們勇氣相比一般強軍有些不足的弱點,張小磊還是選擇了二十個人負責開弩上弦和前送,十個人負責釋放。三個人為一組相互配合監督展開戰鬥,除了開弩的需要,主要採取臥射或蹲姿開射應敵的辦法,也最大限度的減少了面對箭雨時的中箭機率。

為了防止把敵人嚇得不敢出城,一開始的時候眾人只是利用填裝好弩箭的小型床弩由張忠親自放箭,阿熊阿豹兩人持盾掩護。大概十來秒才展開一次放箭,接連不斷的把足有十多兩重量的踏蹶大箭射到對方的土牆上。

上千焦耳重量比砍比輕標槍一般重量的床弩在一百二十步左右的距離上仍然有著巨大的能量和慣性,用那堪比二三百米距離上56半子彈威力一般的能量把一支支十多兩的大箭插在土牆之內足足兩寸左右的高度上。幾乎與此同時,那門輕炮也展開了火力,接連不斷的透過側射的方式把一枚枚實心彈從城角的方向上打到強弩攻擊位置的城頭之上壓制對手。

儘管從城頭上不斷投擲下來的石塊砸斷了不少大箭的身杆,但還是有不少的斷箭插在了城牆上形成似乎很容易攀登上去的把手。

因為張小磊等人雖然掌握有威力不俗的弩箭,卻沒有太過猛烈的壓制火力的緣故,城頭上的人們還是發現了那插在土牆上似乎難以根除的短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