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血之孫吳> 第173章 太史子義(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3章 太史子義(一) (1 / 2)

漢水全長三千里,就長度而言為長江流域的第一大支流,其發源地位於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冢山,而後向東南方向穿越漢中等地,進入荊州地界後繼續向東南方向過襄陽、樊城,最後在安陸地界匯入長江。

也就是說,只要控制漢水便能控制整個荊州北部,而控制長江便能控制整個荊州!

而控制長江和漢水就需要有一支強大的水師,曾經的荊州水師便是由此組建。憑藉著富庶的荊州,便可以打造出強大的水師,而強大的水師又可以保障荊州的安危,使其變得固若金湯。

但是這一切,在赤壁之戰後就成為過去式了,如今最強大的水師乃是江東水師,也是目前橫行水上的唯一一支水師。

太史慈率領的左軍,乘坐著一百五十艘艦船,此時正停泊在漢水的中段,也就是靠近襄陽的江邊。

兩岸便是襄陽、樊城兩座城池。

連日的暴雨,使得江水暴漲,此時的江面顯得十分開闊。而在艦隊旁邊,靠近北岸的地方,有一處淺灘,是附近最適合渡江的地方。

太史慈的艦隊停留在此,便能切斷劉裕主力的退路,同時也能切斷襄陽和樊城兩座城池之間的聯絡,這便是太史慈這支偏師此行的目的。倘若劉裕主力出現在岸上,而己方軍隊在後面追擊的話,太史慈便會率軍登陸,對劉裕主力發起夾擊。

然而太史慈此時並不知道,這個計劃已經失敗了一半。而剩下的另一半,也就是截斷漢水的計劃也將失敗。

太史慈的左軍不同於其他四軍,早在去年,左軍所屬也就是太史慈所節制的二將,還是吳五、陳六。當初他們的軍隊,已經在安陸城內覆滅了,所以如今的左軍可以說是一支全新的,重新組建的軍隊。

一萬五千人的大軍中,有五千人是由太史慈親自訓練,並從金陵一起帶過來的。這五千人在幾日前曾經跟著陳慶戰過一場,所以現在的戰鬥力還算可以。

而剩下的一萬人中,是由五千補充兵和五千荊州降卒混編而成的。

補充兵都是隻經過為期一個多月訓練的新兵,不但訓練量不夠,而且極度缺乏實戰經驗。

反觀那些荊州降卒,雖然忠誠度欠缺,但卻都是荊州的老兵,所以戰鬥力也不輸其他江東軍的精銳。

而李嚴、蒯恩二將,論能力也都數一數二。

這樣的一支軍隊,論實力在整個陸師序列也並不算差,至少比孫賁的後軍要好。

從安陸地界,也就是夏湖的北岸,船隊到達此地一共花費了六天的時間。

與此同時,新市城內叛亂已經被平息,而徐琨也帶著水師的中軍艦隊趕到了安陸。

此時,不僅是太史慈對發生的一切毫不知情,就連身為局中人的蒯恩對此也是一無所知。

按照蒯家兄弟的原計劃,倘若孫策率軍追擊,必定是會到達附近的。而蒯良、蒯越當初之所以判斷劉裕會率軍前往新野,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罷了。因為孫策和魯肅二人都分析出,劉裕主力必然會前往樊城,所以蒯良、蒯越二人故意如此說而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