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兩路出兵不能全勝的話,那劉裕只能先取一路,另一路再考慮徐徐圖之了。
倘若先取蜀郡,那麼益州的精華之地便能和劉裕的大本營連成一片,並就此鼎足一域。
可萬一另一路大軍打不過江東軍,江東軍又成功攻佔江州城的話,那無疑會很麻煩!
畢竟在劉裕看來,孫策的勢力要比他強大的多,幾乎是好幾倍的力量。
在我視劉裕為一統南方的頭號大敵之時,劉裕同樣也是如此,其並不會輕敵大意。
若非如此,劉裕也不會在收到龐統的聯絡之後,毫不猶豫地就把麾下頭號大將——韋睿給派往南郡助陣!
現在有韋睿在南郡,其組建的水師可以拖住江東軍對巴郡的支援,也為劉裕這邊減輕了幾分壓力。
可問題是,劉裕十分糾結到底該往哪一路派出重兵,哪一路派出輕兵呢?
最後在謀士—法正、參軍—王仲徳的一番分析後,劉裕才終於有了決斷,決定將巴郡作為重中之重!
最後劉裕作出了部署,由大將王鎮惡、參軍王仲徳、部將朱齡石、朱超石、蒯恩率領五萬主力,前往巴郡攻略。
劉裕則與謀士—法正一起,僅僅只帶著一千精銳前往城都解圍,這麼做的好處有二:
其一,王鎮惡帶主力在擊敗江東軍,攻取巴郡之後,還可以前往南郡支援。
其二,劉裕只帶一千精銳前往城都可以迷惑對手,雖然這一路人少,但卻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因為這一千精銳乃是受劉裕恩養多年的衛隊,由劉裕的族弟—劉遵考統帥,這一千人個個都能夠以一當十!
劉遵考392年-473年),字號不詳,徐州彭城縣人。
南朝宋宗室大臣,宋武帝劉裕族弟,正員郎劉淳曾孫。
起家振武參軍,參與平定盧循之亂;跟隨劉裕北伐後秦,鎮守蒲阪。
關中失守後,南返建康。
元嘉年間,歷任淮南太守、中護軍、雍兗徐豫湖五州刺史,為政嚴暴,聚斂無節,後坐事免官。
元嘉三十年453年),劉劭弒父篡位後,舉兵響應討劭義軍。
宋孝武帝即位初年,又坐事免官。
劉義宣之亂時,復起為徵虜將軍,領兵防備叛軍。
元徽元年473年)去世,享年八十二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元。
……
劉遵考此人雖然無大的本事,但卻武藝出眾,一直以來都擔任著劉裕的親兵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