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血之孫吳> 第924章 一鳴驚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24章 一鳴驚人 (1 / 3)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衡一作士行),原籍鄱陽郡鄱陽縣,後遷居廬江郡尋陽縣,晉朝時期重要的軍事將領。

陶侃出身南方寒門,早年仕途艱難,官位不顯。

八王之亂時,憑藉著自身的才幹,深得荊州刺史劉弘的重用,參與平定張昌起義、陳敏叛亂。

後更投靠琅邪王司馬睿,平息杜弢領導的流民起義,一度被授為荊州刺史。

因權臣王敦排擠,改鎮廣州。

王敦之亂平息後,陶侃再鎮荊州,並加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徵西大將軍。

晉明帝死後,受執政的外戚—庾亮忌憚,心懷不滿。

咸和二年327年),蘇峻、祖約之亂爆發。

陶侃於次年被推為盟主,與江州刺史溫嶠等組建西方義軍,成功討平叛亂。

戰後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軍事,封長沙郡公。

咸和五年330年),領兵擒獲擅殺江州刺史—劉胤的後將軍—郭默,兼領江州刺史。

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經營巴東,收復襄陽。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辭官歸隱,不久後安逝於樊溪,享年七十六歲。

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至宋徽宗時亦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陶侃從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權,明悟善決斷”,為東晉政權的建立及鞏固立有大功。

精勤於吏職,兩鎮荊州,使治下“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裡中,路不拾遺”,為後世所稱道。

因陶侃獨特的行跡,招引史家不同的評述,使其成為了兩晉之際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其著有《陶侃集》二卷,今已亡佚。

………

歷史上的陶侃和周瑜、陸遜、諸葛亮、王猛等人一個級別,乃是赫赫名將,東晉王朝草創之際的擎天之柱。

然而這一世,陶侃先後歷任廬江郡丞、廬江太守、荊州刺史,一直是擔任文官。

陶侃並沒有領過兵,參與過戰事,也因此一直不顯山、不露水。

可我卻知道,陶侃胸有韜略,實乃不世出的奇才!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