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血之孫吳> 第958章 名存實亡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958章 名存實亡 (2 / 3)

另一邊,荀彧、荀攸在下朝後都很鬱悶,只為了曹操要與孫策互王一事!

“叔父,對於此事您怎麼看?”荀攸問道。

二荀並非是兄弟而是叔侄,荀彧為叔,荀攸為侄。

但事實上,荀攸卻要比荀彧年長几歲,只因為荀家太大了!

作為中原頂級大族之一,荀家人才輩出,這一代更是出了荀彧、荀攸這兩位大才。

尤其是在曹操起兵之初,二荀對曹操的幫助不可謂不小,否則如何能夠穩坐五謀士之二?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

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

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

董卓執政後棄官歸鄉,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後料袁紹不能成大事而投奔曹操,任司馬。

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東征,襲佔兗州,荀彧領導保衛兗州三城。

後建議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復兗州,取得進一步發展的基地。

建安元年196年),勸曹操迎漢獻帝建都許縣,得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曹操征戰期間,主持後方事務,助他戰勝張繡、呂布、袁術、劉備等,使之成為北方唯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勢力。

官渡之戰中,他勸阻曹操退軍的企圖,使曹軍反敗為勝。

戰後又建議曹操暫緩南征,乘勝追擊袁氏,迅速平定冀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向曹操獻計奇襲荊州。

荀彧雖助曹操成就大業,但內心忠於漢室。

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被調離中樞,在隨徵孫權途中,於壽春憂鬱而亡一說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歲。

荀彧居中持重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

他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同時,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因其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堪稱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