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血之孫吳> 第1414章 事件影響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14章 事件影響 (1 / 3)

歷史上,在王敦之亂期間,東晉集中應付內鬥。

對於北方的侵擾都沒有力量去應付,導致後趙在王敦之亂期間,奪取了東晉兗州、徐州和豫州的大片土地。

蘇峻憑著協力平定王敦之亂而有功獲封賞,並且威望漸長,軍事力量強大。

但同時,蘇峻也驕傲自滿,甚至有異心,最終導致了後來的蘇峻之亂。

王敦勢力被消滅,並未使司馬氏的權力得到加強,,東晉政治依然是主弱臣強。

那些南北士族紛紛擴大了權力,填補王敦敗亡之後政治上的空白,新計程車族權臣間為擴大家族集團利益而爭鬥。

………

蘇峻、祖約之亂,起咸和二年冬,止咸和四年春,歷時年餘,影響深遠。

蘇峻之亂後,京邑灰燼,民物凋殘。

眾議鹹謂起因於庾亮,庾亮不能自安,求出外鎮自效。

於是,庾亮以豫州刺史出鎮蕪湖,以帝舅之尊,遙控朝政。

因而居內輔政的王導不能相安,導致庾、王兩大士族的矛盾增加,延續十餘年之久。

庾亮及後更曾打算起兵廢掉王導,只因郗鑑反對而免卻了一場士族鬥爭而生的動亂。

東晉建國後,內亂髮自上游,朝廷唯賴淮陰、合肥為援,並不得心應手,建康動輒淪陷。

東土諸郡與建康的呼應和漕運接濟,都因無適當的軍事保障而難於穩定維持。

蘇峻之亂中,郗鑑經營京口,使京口成為建康與東土聯絡的樞紐,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郗鑑用京口、廣陵流民建立一支支援建康、控制東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威懾力量,成為穩定江左政局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後謝玄用之組成北府兵,劉裕因之驅桓玄而造宋,皆導源於此。

流民帥—蘇峻、祖約叛亂,對東晉當政的門閥士族打擊很大,教訓極深。

此後,東晉至孝武帝時為止,士族內爭在方式上有所顧忌,不敢輕動干戈,因而東晉得以免除內戰達七十年之久。

蘇峻及其黨眾在攻陷建康後大肆破壞宮殿,至宮闕毀壞,亂事結束後以建平園為宮,且物價飛漲。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