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天下,自從呂布死後,冉閔可謂是天下無敵。
十八年前,河套之戰,幷州軍可謂是全方位吊打異族。
彼時,冉閔初出茅廬還是石勒的副將,二人聯手一舉擊敗了盤踞在河套地區的中部鮮卑和匈奴。
後來,冉閔因功成為了幷州軍的大將,地位僅在石勒之下。
之後十年,冉閔為幷州之主—劉淵開拓四方,幷州軍的實力也因此日漸增強。
直到衣帶詔事件的發生,幷州軍向曹操、袁紹宣戰,天下局勢也為之動盪起來。
在河北大戰期間,冉閔率軍作為偏師可謂是橫推無敵,袁紹手底下顏良、文丑、張飛、韓猛等大將壓根不是其對手。
這使得冉閔的野心逐漸膨脹,不僅不把劉和、劉聰、劉琨等人放在眼裡,周邊的勢力更是不放在眼裡!
直到黎陽決戰,幷州軍主力慘敗,曹軍主力北上。
在曹軍和袁紹諸子的聯合下,冉閔雙拳難敵四手,最終才遭遇失敗。
之後,幷州勢力由勝轉衰,原本依附於幷州軍的異族也紛紛反叛。
秦漢大戰期間,再到秦漢大戰以後,冉閔一直活躍在痛擊異族的道路上。
相比之下,石勒在幷州逐漸站穩了腳根,並且隱隱約約有了獨霸幷州,並取而代之的苗頭。
反觀冉閔雖然屢戰屢勝,但其軍隊卻是越打越少,甚至連一塊立足的地盤也沒有。
作為有野心的人,冉閔只得暫時依附於石勒,可卻已經不是真心的了。
曾經年輕的冉閔視石勒為大哥,現在的冉閔日漸到了中年卻不怎麼把石勒給放在眼裡,畢竟冉閔覺得自己翅膀已經硬了。
在河北大戰之前,冉閔自詡戰功、威望都不輸石勒,唯獨石勒年紀、經驗、資歷更甚一籌。
可在河北大戰期間,冉閔屢戰屢勝,石勒卻是最終慘敗。
雖然冉閔最後也戰敗了,但冉閔卻覺得這不是他的問題,而是石勒輸了才導致他輸的。
再到秦漢大戰期間,冉閔認為是靠自己才打敗了匈奴、奚的聯軍,這就導致冉閔越來越不把石勒放在眼裡了。
後來,冉閔前往追擊匈奴、奚的殘軍,石勒卻是回到了幷州。
以至於現在,冉閔連一塊根據地也沒有,石勒卻是已經手握二郡之地。
冉閔不服啊!認為石勒是趁著他追擊匈奴、奚的殘軍之時,從而偷取了本該屬於他的地盤。
因此,在高歡丟擲橄欖枝之後,這讓暫時依附於石勒的冉閔漸漸起了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