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血之孫吳> 第1482章 軍制變化(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82章 軍制變化(上) (1 / 3)

現如今,按照各國的實力劃分,彼此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就比如,各國之間的人口數量、青壯數量、軍隊數量,以此就可以看出各國的實力差距。

比如我方有人口三千萬,青壯六百萬,軍隊四十萬,差不多是十五丁抽一。

北周有人口一千萬,青壯二百萬,軍隊近四十萬,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北齊有人口八百萬,青壯一百五十萬,軍隊近二十五萬,差不多是六丁抽一。

朝廷有人口六百萬,青壯一百萬,軍隊近十五萬,差不多是七丁抽一。

燕國有人口五百萬,青壯一百萬,軍隊近二十萬,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幷州有人口二百餘萬,青壯近三十萬,軍隊最多可達三十萬,幾乎是全民皆兵。

各方勢力之間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異,一方面是因為各國軍制的不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各國之間發展不同所造成的。

在軍制上,我方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度,再輔以輔兵制度和軍團制度。

在三大制度相輔相成之下,我方治下的青壯都可以參加輔兵訓練,從中再挑選出優異者加入軍團為正規軍。

因此,我方兵員眾多,且軍團戰力強大。

北周實行府兵制度,所謂府兵其實就是職業軍人,只不過佔比比較低罷了。

與北周近千萬的人口規模相比,如今北周的府兵數量不過二十大貴族的食秩戶籍數量,這也是北周鐵騎數量不多卻又戰力強大的原因。

在此基礎上,北周朝廷掌控著更多的人口,這些人又可以隨時化作為兵員。

因此,在不動用鐵騎的情況下,北周輕易就能徵召並組織起三十萬大軍。

北齊和朝廷都實行屯田制度,青壯們平時為民負責種田,戰時為兵負責征戰。

在此基礎上,兩方在不影響後勤的情況下,同樣可以徵召並組織起很多的軍隊。

除此以外,兩方還存在著常備兵的情況,以滿足各自的戰略防禦需求。

燕國則完全實行常備兵制度,且內部只有近二十萬騎兵,並由國內五百萬人口負責供養。

所謂常備兵只需要負責打仗,平時以訓練為主,並不需要從事農業生產等其他工作。

說到常備兵,其實各國都有存在,只不過數量不一罷了。

比如在我方只有襄樊軍團、水師軍團、淮北軍團、兩支近衛軍團,以及陽平關、武關、襄陵的守軍,總計大約十八萬常備兵。

比如在北周只有十萬鐵騎屬於常備兵;

而北齊和朝廷的常備兵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幾萬人的規模,且大多是負責駐守邊關。

要是到了後勤補給困難的時候,這些軍隊也是需要進行屯田工作的,就跟我方大部分軍隊差不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