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到上庸之後,姜維立即點了五千軍出發,沿著漢水向上遊的南鄭進發。
此時的上庸共有一萬大軍,並有太守向朗,都尉向寵。
姜維作為此地主將,於是命向朗負責糧草,向寵負責留守。
二人本是降將,不過姜維不在的時候二人並沒有反叛,因此這讓姜維選擇了繼續相信二人。
在離開駐地之後,姜維命令部隊帶上乾糧開始了急行軍,後續的糧草則由向朗負責透過水路運輸。
這使得五千軍的行軍速度極快,達到了每日五十里的行軍速度,幾乎已經是步兵的極限了。
按照上庸距離南鄭八百里的路程,理論上只需要十六天便可以抵達,不過這也只是理論上了。
在漢水兩岸有不少城池,一方面這些城池的存在阻礙了姜維所部的進軍路線,一方面姜維所部也是需要補給的。
畢竟隨身攜帶的糧草有限,因此,姜維所部一路上遇城攻城。
雖然姜維所部獲得了大量的補給,也攻陷了漢中東部的大部分城池,但這樣也讓他們的進軍速度慢了下來。
身在南鄭的劉磐聽聞吳軍到來,不由得大驚失色,當即忙不迭就做好了禦敵的準備。
然而此時的武都已經被馬家軍攻陷,散關又在魏軍—張合部的手裡,對劉磐來說已經徹底沒有援軍了。
在南邊的巴郡,兩支吳軍又大軍壓境,益州腹地尚且自身難保。
更何況,劉磐還聽說有一支吳軍殺到了益州腹地,如今已經兵臨成都城下了。
如此局面,真可謂是大勢已去,無力迴天。
不過劉磐早年能夠在北方生存下來,其本身還是具備堅韌不拔品質的,這種無解之局對他來說不過是小場面而已。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怕個甚?”
主將尚且不懼,其麾下將士也深受感染,因此漢中軍無一人懼怕吳軍的到來。
對於眼下的劉磐來說,面對著吳軍壓境,他也有三條路可以走。
一是堅壁清野,固守南鄭,以待援軍。
可是蜀漢已經沒有援軍了,雖然蜀漢沒有,但是其他勢力還有!
劉磐聽說秦軍已經消滅了魏軍主力,如今魏軍同樣大勢已去,秦軍不正是他夢寐以求的援軍嗎?
於是乎,劉磐當即派人走子午道、褒斜道前往關中,尋找援軍。
二是主動出擊,趁著吳軍還沒開到南鄭之時,劉磐率軍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