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南嘉記事> 第六章 毛俏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章 毛俏俏” (3 / 3)

他如何說呢,他難道要說,他也是被當年那個社會吞吃的一個靈魂嗎?

有個學生舉手問他:“老師,什麼叫做悲歡相通?是同情嗎?”

青銘說:“並不是。悲傷相通,更接近共情。”

他說:“共情雖然和同情是一字之差,可是其實有天壤之別。”

那個學生追問:“有什麼區別呢?”

青銘想了一下,試圖簡單明瞭的解釋出來:“同情更多的是憐憫。而共情則更多需要產生同理心。你見到一個苦難的人,你會心生同情,見到流浪的動物,會產生憐憫。但是若是要做到和苦難者與流浪動物有同理心,其實非常困難。”

“為什麼?”

“因為無法感同身受。”青銘舉例子說,“就像刀子沒有捅在自己身上,是永遠不知道受傷的人有多痛的。”

那個學生又舉手:“所以人類的悲歡不能相通?”

青銘說:“其實共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學生說:“我不會共情。”

青銘說:“人類永遠不會失去共情的能力。”

青銘解釋給學生聽:“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帶著負面情緒接近他們的孩子,嬰兒就會有所察覺,從而產生困惑、緊張、焦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啼哭不止。父母會因此而困惑,以為嬰兒是不是餓了或者渴了。其實這是因為嬰兒共情到了父母的情緒所產生的反應。而當小孩漸漸長大,理智情緒佔據上風之後,就會漸漸的忽略對於情緒的細微感受。”

“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大人有的時候會說‘這是一個敏感的孩子’‘誰誰誰很情緒化’‘他總是為了一點小事就不愉快’等等等等,他們會覺得這樣的孩子不合群,極端,甚至小心眼。其實這只是他們沒有因為長大而壓抑自己的共情能力。但是往往這樣的小孩很容易受傷,為了自我保護,理智就會上位,壓下共情。”

另外一個女生說:“所以,魯迅一直到長大都沒有忽略自己的共情能力,對不對?”

青銘點頭:“魯迅同情弱者。同時與弱者共情。其實這很不容易。因為人們總是更容易同情強者。”

那個女生接他的話:“所以人們炫富而隱貧。”

青銘說:“對。”

他點名表揚那個女生:“容嘉嘉同學說的沒錯。所以魯迅不管是從文學造詣還是為人處世,都是非常難得的。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可稱之為‘赤子’。”

喜歡南嘉記事請大家收藏:()南嘉記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