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徵北會戰
在後世,有個非常出名的app,徐梁在戰爭之餘,就喜歡聽羅小胖嘮叨嘮叨。
其中有一些論斷,徐梁是非常認可,並堅定的實施的。
比如,人和人之間智商上的差距。
徐梁認為,一個人但凡是能有所作為,那麼基本上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真正智商低的人,徐梁見過,非常少。
大多數還是普通人,而普通人就不能成功了嗎?
非也。
在徐梁看來,普通人只要做事情有堅持,找到合適的方法,不斷的訓練自己,就能成功。
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必須找到合適的方法。
合適的方法,完美的路線,是成功的一半。
之前朝廷上下,很多都是經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為什麼他們做事情那麼不讓人滿意呢?
因為他們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學習到的工作技能和知識是一成不變的,但是社會是發展的,維穩他們或許做的非常好,但是應對巨大的社會變化卻非常困難。
現在朝廷上下使用的工作方法,是徐梁自己慢慢培訓的。
凡是自以為自己很厲害,天老大,我老二的那種人,絕對不能重用。
三國時期,關羽傲的不行,看不起身邊的同僚,所以他死了。
張飛傲的不行,看不起手底下的戰事,所以他死了。
魏延傲的不行,所有人都看不起,所以他也死了。
所以徐梁手底下都是那種做實事,誠誠懇懇的人。一個不聽話的才子,絕對不適合徐梁的團隊。
真正的天才,徐梁不是沒見過,也不是不擁有。
這種人也很多,例如李巖,哪怕他給李自成出力過,徐梁也能接受他。
但是那麼一個龐大的帝國,無數人都是磚頭和螺絲釘,那些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就必須統一標準做事了。
篩選出能夠符合標準,願意做基石的人之後,就該要求他們專注了。
大明聰明人如過江之鯽,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專注。入仕之後,想要清廉剛正,卻又不能抵禦分潤孝敬的誘惑;想要做些實事,卻又深陷在人情網路之中;想要立點功業,卻又瞻前顧後怕賠上仕途。
最終的結果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根本沒法做好,大多數時間都浪費在副業上去了。尤其是一些官員更愛搞一些藝術創作,收點兒雅賄什麼的。
到了明王朝中後期,國家陷入了漫長的黨爭時代。
各個黨派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吵架,罵街,互相陷害。至於王朝的覆滅,他們根本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