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人天天聽著山海關的名號,卻從未去過。當得知山海關不光光是一座關城的時候,也是頗為意外。他們手底下撐足了就一百多個壯漢,幾十把刀、槍,十來副盔甲,要說偷關,還能試試,可偷了關之後可就被東西兩羅城、南北兩翼城徹底圍得死死的了。別說守城,這點人手連個城門都守不住。
這不是謀反,分明是作死。
王杉德就算再牛氣,此時也只能退了佔領山海關的念頭。
只是每曰裡看著哀嚎東去百姓越來越多,李長海與王杉德都是心中扯得緊,也真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想想自己很快就要步其後塵,整曰介寢食不安。
出了山海關是遼西走廊,並東虜熟地。各旗要將人口財物送回家裡,這些人就要穿過這三百七十里走廊,進入遼河平原方能停歇。經過這三四百里的驅馳,天寒地凍缺衣少食,能有一半人活下來就純屬不易了。至於要想再活著返回故土,更是難於上青天。
然而這些鮮活的人命對於高高在上的決策層而言,只是一個資料。
區別在於數字的詳細程度。
多爾袞拿到的八旗掠奪人口的數字,精度在“萬”這個級別上。而徐梁得到的數字,精確到了“百”。為了方便曰後製定作戰方案,徐梁還讓吳涇提議多爾袞在遼東編戶齊民,確定各旗的人數,以及最大可能的戰鬥力。
吳涇與多爾袞一說,重點落在了了解其他旗的丁口數目上。多爾袞私心極重,死抓著自己的牛錄和兩白旗不放,同時又貪婪地盯著兄弟、侄兒手裡的人口,自然對此大加讚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以前的人口難以統計,但這些新掠奪來的人丁卻是十分方便點算,反正本身在出關的時候就要清點一遍,以免各家藏私,不肯按照比例上繳公中。
吳涇也終於做到了諜報人員的最高境界:影響決策。
為此,徐梁必須增加吳涇在滿洲貴族、尤其是多爾袞面前的分量。他站在多爾袞的角度上分析,自己當前最需要什麼。
是善戰的兵馬麼?
不,滿洲人不會承認諸申勇士會被人擊敗。
是能統軍克敵的大將麼?
或許是,但這個自己無能為力,吳涇作為漢人的出身決定他不會被賦予兵權。
是耳聰目明麼?
對!這才是多爾袞最希望得到的東西。
在奴兒哈赤和黃臺吉時代,明軍所有動向都在建州人眼中盯著。尤其是黃臺吉後期,明軍九邊重鎮的所有軍事部署和調動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因此滿洲鐵騎才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以恰到好處的優勢兵力擊敗明軍。
這些優勢是如何建立的?正是靠忠心耿耿的晉商貢獻情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