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晚明霸業> 第八百章 不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章 不明 (2 / 3)

“那老爺您呢?”

“我在此地暫住幾日,等你回來。”劉理順道。

那老家人心想以老爺天啟年間的進士資格,就算致仕了,地方守牧也少不得要送來拜帖聆聽指教,斷不至於會有虧待,便也放心地重又北上。他卻不知,從京師到山東這一路上的州縣都只有兩種官:戴罪立功的罪官,以及新制度的新官。

前者名為罪官,往往都是膽小怕事之人,戴著著戴罪立功的帽子,只敢小心本分地做自己手頭上的事,餘者不敢踏錯一步。後者則是出身問題,這些人多是生員,罕有舉人,對於進士從來都是敬而遠之,怎麼可能來巴結劉理順。

劉理順落腳的河間府任丘縣正是新官出身,深諳地方為官之要,重在民安財豐,而且陛下尤其忌諱官場往來,但有公事交往也不能宴飲聚會。

而且又因為他在陛下身邊兒呆過,有自己的訊息網,時常能夠接到某某同僚被免官罷職、逐出不用的訊息,而且談不上罪名,只說是沾染了舊官場習氣罷了。

任丘縣想想自己的時文水平,若能在五十歲上得中乙榜就是祖宗積德了。而一個生員想在大明當官?這簡直是痴人做夢!現在這痴人之夢竟成現實,焉能不好好珍惜?更何況現在已經有新官出身的同伴做到了布政使,真正的封疆大吏!自己未嘗不能再進一步。

因此上,焉能因為不認識的老頭就壞了自己的前程?

任丘縣在得知劉理順要在驛館多住幾天之後,提筆給驛丞批覆道:“食宿無非錢鈔,偏我囊中羞羞。仍照章程接待,自去別處揩油。”

任丘縣的打油詩很快就透過驛丞之口,在一個不小的範圍內傳開,乃成一則新出爐的官場笑話。然而此官場非彼官場,同樣是官場中人的劉理順卻絲毫不曾得聞,真可謂井水不犯河水。

劉理順其實沒有佔公家便宜的意思,只是高潔得脫離塵世……換言之,有些生活不能自理。

當驛丞跑來跟他討要食宿費用的時候,劉理順先是意外,問清楚規矩之後很大方地給一錠五兩的小元寶,這讓驛丞喜出望外,在接下去的日子裡當他祖宗一樣供著。

作為一國財政主官,劉理順經手的錢糧沒有低於“萬”這個單位的,但他卻真不知道銀子在民間的購買力。驛館一天食宿不過五分銀子,五兩足以住上三個月了。

劉理順當然不可能在這裡住三個月,所以多出來的都算是驛館拿的打賞。徐梁雖然對廉潔看得很重,貪腐也是歷代都難以容忍的陋規,但是打賞卻不在此例。

面對一個打賞巨資的豪客,也難怪驛丞即便被人招之則來揮之則去也甘之如飴了。

五月上旬,端午剛過。

馮先奇率領八百騎士在兩日間趕到了塞外山城張家口。

此地最初只是周長四里的軍堡,萬曆年間與蒙古開市,張家口方才真正興旺起來,最終造就了早期的西口商幫。其中有八家大商人成了其中代表,也就是被清廷封為皇商的八大家。

若說所有晉商都是通敵賣國的白眼狼,這話有些過了。然而要說忠於大明,沒有往口外販賣過任何違禁物,那就誰都摘不乾淨。而且簡單想想,無論是口外的蒙古還是關內的山西,都不是商品製造地,那麼鉅額的交易量是怎麼產生的呢?

其實就是從蒙韃、東虜手裡低價收購掠奪品,高價販賣糧食和鐵器,使得韃虜能夠再次入寇掠奪,再低價賣給晉商。

晉商將這些近乎無本的商品販賣到內地,甚至江淮一帶,由此謀取了巨大利潤。

黃臺吉時代每次從蒙古入寇都不會侵擾張家口,除了贓物可以脫手,訊息來源也很重要。為了讓韃虜更有效率地掠奪,張家口的八大商人都會盡自己的努力調查清楚各地守軍的兵力和將領,通報給韃虜。

如果說低買高賣是商人的本性,那麼主動出賣情報的行為無疑就是嚴重的叛國罪了。而且按照後世刑法,這種事前通謀事後銷贓的行為,一樣是犯罪共犯。

清軍入關之後,清廷非但封了八大家為皇商,還賜下張家口五百畝土地,讓他們在此聚族而居。按照時人習俗,既然舉家遷到張家口,勢必要將主要財產一併帶來。而對於這些轉手貿易商而言,最重要的財產就是真金白銀。

徐梁前世曾去張家口旅遊,參觀過晉商留下的銀窖,那是真正把地下挖空放銀子的地方。成堆的白銀不進入流通環節,而是被深埋地下,聽著很帶感,一旦坐在徐梁的位子上看就很鬱悶了。

華夏從來不是產銀國。在萬曆之前,市井流通的主要是制錢,更早些還有寶鈔。直到西班牙從南美運回了大量的白銀,以及日本白銀提煉水準的提高,大明才有了足夠的白銀作為流通貨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