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陽連忙解釋道:“我大明的海戰還從未輸給過泰西戰艦。雖然泰西的戰艦,表現出不俗的戰鬥力,但是並未形成太大的技術上的差距,而且東西方國力差距甚大,根據參謀部的估算,便是西方所有國家的海軍力量加起來,也未必比得過我大明的海軍,至於綜合國力,更是無法比較。”
“所以西方國家的水軍不敢與我軍打硬仗。因為我們大明的水師,損失了可以迅速補充,他們的戰船損失了,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重新建造的。自我皇朝穩定,水師越來越強,現在泰西船來我朝的數量越發少了,而且他們一時也無從組建大艦隊遠航萬里,故而臣以為三十年內是夠用的。”
這點徐梁也已經得到了資料,西班牙禁止金銀流出國內,泰西商船從隆慶時候的每年四十九船,下降到了如今的一二船。貿易幾乎斷絕。從這個資料上看,大明在最近數十年間的白銀流入速度已經放慢了許多。
“三十年後。該用通體打造的新式的鋼鐵戰艦了。”韓陽精神一振:“只要我水師能裝備鋼鐵戰艦,不懼泰西艦炮,仍舊用福船船形,上設火炮一門,既能抗波,又能近身近戰。還可以重炮轟擊,根本不懼泰西炮艦。臣連名字都想好了,就要戰列艦。”
“你這個設想……”徐梁有些無語:“到底咱倆水師穿越者?”
“為何叫戰列艦呢?”
韓陽有些興奮的手舞足蹈,“陛下且想想看,既然重炮,肯定要佈置在船頭,到時候與敵方交鋒,我們的新式戰艦,肯定要以列式佈局,是故臣將其命名為戰列艦。”
戰列艦啊!
鋼鐵炮艦!大時代!
也不知道朕能不能活著看到這樣的盛況!
徐梁很想支撐到這個時代的,但是他也知道,鉅艦大炮,是需要技術和工業走支撐的。
以明朝的技術能力可能鍛造出合格的鋼鐵龍骨麼?
“是宋應星的設計。”韓陽解釋道。
徐梁鬆了口氣:“那就先不要理會他,他還想著造一個基洛夫空艇呢。”
“但臣以為。若是國家公帑充沛,的確可以造這麼一艘鐵船啊。”韓陽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其中並非你們看到的那麼簡單。”徐梁對技術並不擅長,但起碼知道幾個關鍵節點:“首先是鋼材是否堪用。若是太硬容易折斷,太韌船體又會變形。其次是鍛造龍骨,得用多大的船塢?如今能否做到?再次,船身鉚接是否牢靠?最後,船身沉重,就算造好了,用何動力驅動?”
“陛下,我海軍大學工程院有學院提出以蒸汽為推動力設想,據說與蒸汽抽水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稍稍複雜一些罷了。”韓陽低聲道。
徐梁很遺憾自己不是理工科出身,對於技術的發展只有一個大致的輪廓。不過在道路選擇上,他具有無可比擬的客觀性,起碼知道各種技術路線的優缺點。好在他身為皇帝,用不著親自發明壓力計之類的小零碎,完全可以透過下達任務,然後砸銀子來解決。
“可以寫了奏疏,讓內閣討論一下,若是你們都有這方面的意願,不妨建個課題小組,一起攻堅。”徐梁道。
韓陽從來沒有忘記先進的工具能帶來鉅額的回報。所以他與技術狗的往來越發頻繁,也就越發能感受到這股名為“技術”的力量。
如果能夠用強加強大的蒸汽之力,日後耕種土地需要的人手也就更少了。
——解放出來的人手就可以去開墾更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