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明而言,如今這樣的態勢是最好的。”面對皇帝陛下的諮詢,方書琦和吳涇的意見是一致的。”
方書琦道:“繼續北伐,可以讓南北貨物更快的交流,朝廷能夠收到更多商稅。百姓能積蓄恆產,人心安定,休養生息。然而若是真的與喀爾喀三部開戰,恐怕徒耗人命,傷了國家元氣。”
徐梁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故而最好的法子還是‘北而不伐。伐而不戰’。”
方書琦道:“我朝繼續往蒙古方向築堡屯兵,設立邊防,卻也要給蒙古各部冊封,讓他們臣屬我大明。如此可以持續北伐之利,又能避免北伐之害。”
徐梁將手邊的黃銅地球儀輕輕轉動,手指在一處凹陷處點了下去。道:“這裡,這裡才是朕北伐的真正用心。”
吳甡和方書琦對視一眼,知道皇帝的心願是恢復大唐故土。
如今東面的確恢復到了唐時的北庭都護府,甚至更有過之。但西面要打到蔥嶺談何容易?
而且唐朝也是靠土官土兵治理,多有羈縻性質,論說朝廷直接管控地域未必比大明更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就以烏斯藏而論,唐時兩國為兄弟之邦,吐蕃偶爾還要興兵劫掠唐土。如今烏斯藏卻是大明的藩屬,其法王接受大明冊封。所以說時勢不同。未必就一定要比個高下出來。
“陛下,能否先安定漠北諸部,然後起蒙古兵與大明一同西向?”方書琦提議道。
徐梁微微頜首,捻了捻並不算長的鬍鬚,道:“這倒是個好主意。他們對瓦剌人更為熟悉,大可伐謀伐交。”
喀爾喀三部如果隨大明一同出兵,大可讓點好處給他們,而漠北對大明的威脅也就減弱了。
徐梁讀中學的時候就上過準格爾部葛爾丹的叛亂。
說是準格爾對滿清的反叛。
不如說是葛爾丹在統合了瓦剌四部之後對喀爾喀蒙古發起的戰爭。
只是因為葛爾丹打得太厲害了點,逼近了大興安嶺。又對漠南過於貪婪,這才導致了滿洲人的出兵。
現在葛爾丹還是一個十歲的孩子,自然不可能統合瓦剌四部,更不可能對大明造成威脅,但如果放任哈密衛,以及天山南北路落在瓦剌手中。數十年後未必不會有一場新的準格爾之亂。
“等朕考慮一下,今日散衙之前給你們和大都督府一個準信。”徐梁道。
吳甡有些欲言又止,倒是方書琦出言道:“陛下,軍國大事,不該如此刻意。還是要多方詢證,最終定奪。差個一兩天功夫,路上跑快點就都出來了。”
徐梁點頭稱善。
實際上到了這個層面的討論,已經不可能再有“多方詢證”這回事了。
內閣得到的情報多是從兵部職方司,兼顧錦衣衛,少數軍情處通報。大都督府則相反,主要是靠軍情處打探,輔以錦衣衛的通報,少量職方司的訊息。
這就是大明的耳目,以及左右大腦。如今內閣和大都督府都在仰聽聖裁,徐梁還能去向誰詢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