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自古就沒有啥正事幹,徐梁基本上每天都能聽見朝野內外,勸他納妃的聲音。
因為孝宗的例子,好像作為皇帝不多納妃,就是內廷不和諧的汙點。
好在皇后,接連生產三位皇子,而且各個都非常的健壯,而且大明已經全面抑制住天花,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國本的問題,所以廣招後宮這個問題,才沒有在大明掀起多大的風浪。
“陛下,不是嫌棄臣妾生下來的皇子不省心嗎?”皇后頂了回去。
徐梁剛想張口解釋,看到皇后隆起的腹部,又忍了下來。這個時候還是不要爭論還好。
“早點睡吧,明日還要早朝。”徐梁翻身上床,結束了爭論。
“明日就陛下一個人要上朝麼?”皇后冷冷道,顯然不想就此罷休。
……
臘月到來時,北京城裡人人都穿上了厚厚的皮衣、棉衣,順天府尹的文吏盡數被派到街道上,尋找沒有換上冬衣的人,進行管制。
這是順天府伊定下來的規矩,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因為寒冷的天氣,導致有人凍死在街頭。
這種事情,如果放在徐梁前世,肯定會有人就此大放厥詞,認為肯定是朝廷管得太寬泛了,人家大冬天愛穿什麼就穿什麼,你管那麼多幹什麼?
冬天如果穿夏裝你都管得話,那人家那些可愛的女子該怎麼出門?
然而在封建社會,父母官就是百姓真正的父母,如果百姓過得不好,那他們是要受懲罰的,所以政府管得寬泛,沒有人覺得不好,反而民間贊聲一片,認為這是官府在愛護百姓。
當然,也有爭議之聲。
爭議之聲的源頭,就是愛護手段過於偏激了是否。
天子腳下,自然也是有入不敷出的窮人的。對於那些被清查出來,家裡一無所有,生活難以維持的順天府會強制將他們送去宣府、蒙古、高麗等地域。
到了那邊兒,當地的官府會給他們分配房屋、糧食、耕具、土地,但是人離鄉賤,這終究是一樁令當事者並不是非常開心的事情。
要知道,就是有很多人,寧可吃不上飯,也想在天子腳下活著。
因為很多人信奉,只要不死,終究可以翻身。
而且皇爺仁善,說不準哪天有好的政策下來,大家的日子就過得舒服起來了呢。
“前些日子,家中來信,說有一艘去南洋的船沉了,三百多遷徙的百姓,只有十餘人生還,真的是悲慘至極。”黃道周看著官道上,蹣跚而前行,被強制遷徙的隊伍,面露憂色,對前來送行的瞿式耜說道。
瞿式耜道:“自古以來,開國移民,都是常見的事情,漢高祖、本朝太祖都做過這樣的事情,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朝廷要充實邊疆,就勢必需要人口,雖然此舉侵擾了人口,卻也維持了起碼百年以上的繁盛。”
黃道周卻頗有些無奈,自嘲著說道:“聖君在上,著眼未來,他自然會忽視眼下這些百姓的痛苦,我輩能做的,無非就是讓這些百姓,在沿途少死一些。”
他頓了頓又說道:“但是誰能想到,時至今日,貧窮也能成為一種罪過。也不知道千秋萬載之後,後世之人,該如何看待我等。”
瞿式耜負手而立,看著那些一臉慘狀的百姓,心思頗為複雜。
對於此事,他雖然很是反對,但是也頗有無力之感。
朝廷如今就如同一艘巨輪,很多決定的事情,不是他們這種大權在握的臣子可以阻擋的。